中国戏曲中服饰色彩文化研究
林燕萍
【摘 要】摘要:通过分析戏曲服饰色彩的特点及影响其衍变的因素,阐述了服饰色彩在戏曲表演中对传达人物角色的身份地位与心理气质,以及风俗习惯与舞台效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为戏曲服饰色彩设计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名称】国际纺织导报 【年(卷),期】2016(044)004 【总页数】4
【关键词】中国戏曲;服饰;色彩;衍变 江西服装学院 服装管理分院(中国)
现代的“戏曲”一词由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统称[1]。中国戏曲综合了滑稽戏、民间歌舞及说唱3种艺术形式,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被称为Chinese opera。戏曲的表演形式多变,唱腔灵活,服饰种类繁多,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传递了所饰人物的个性特点,也为舞台气氛的渲染和美感的表达做了很好的铺垫[2]。本文通过对戏曲服饰色彩的分析,可为戏曲服饰色彩设计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戏曲服饰色彩的特点
戏曲服饰色彩包含了色彩3个心理作用的基本方面,即色彩表情、色彩联想和色彩象征。色彩的心理作用可表现不同文化、地域、阶层、种族、宗教与时代等文化特点,即使不能具体描绘真实的色彩,也能表现有意义的真实,使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联想与心理作用。如橙色,历经生活磨练的老人想到的是忍耐与壮丽,而对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而言,则代表了温馨与热情,对于天真活
泼的孩子,代表的则是成熟可食的果实。
对具有特殊表演形式的戏曲而言,色彩在戏曲服饰上的运用上可谓达到了极致。戏曲服饰常根据舞台表现的需要,通过特殊的铺锦列绣工艺,彰显戏曲服饰“错彩镂金、雕馈满眼”之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戏曲服饰的色彩主要集中于10种颜色,即上五色与下五色,上五色是指黑(中性色)、白(中性色)、红(大红)、黄(明黄)、绿(老绿),下五色是指湖(湖蓝)、粉(粉红)、紫(紫红)、蓝(深蓝)、秋香(类似橄榄绿的复色)。
戏曲服饰对这10种色彩的运用,总体是为了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身份,使戏曲服饰更好地衬托舞台效果,戏曲服饰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等级制度
大多传统戏曲都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这些故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戏曲服饰色彩同样应依据传统文化进行搭配。
如戏曲服饰中运用的黄色(包括明黄和正黄)一般代表着帝王的身份(图1)。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朝法律明确规定,民间不允许使用黄色作为服饰的色彩。对文武官员的服饰也有色彩规定,如一品至四品官员服绯(图2),五品以下官员服青、绿。其他色彩选择时,又以红色为上,紫色次之(作为红色的补充),其次为绿、蓝,黑色最为卑微。如贫妇所穿的“青衣”、驿站官员所穿的“青素”及寒门书生所穿的“富贵衣”都传达了身份卑微的这个信息。大多数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设计也都遵守这一规则,使色彩能极其鲜明地代表人物身份,表明各人物间的等级关系。 1.2 心理气质
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特殊的表演体制,对人物性格特点与心理气质类型有着
规范化、艺术化的要求,体现人物性格色彩表演程式的特点。
例如,戏曲人物中小旦、小生等年龄较小的角色的服饰色彩多选用明亮、鲜艳色,以体现年轻人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心理特点。但同样是年轻人,由于所需表现的人物气质不同,选用的服饰色彩也就会有所差异。如戏曲《游园惊梦》中,为表现杜丽娘的才气与官宦少女的身份,常会选择较为淡雅、华贵的色彩来彰显杜丽娘的气质(图3)[3]。再如,在北曲杂剧中关羽的服饰多选用红袍,而到了明代的弋阳腔中却将红袍改为绿袍(图4)。对关羽服饰色彩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对关羽性格的认识的改变,红袍给人的感觉是性格火爆,如戏曲《杨家将》中孟良之类的人物,而改为绿袍后则更能彰显关羽文武双全、亦勇亦智的性格特点。 1.3 风俗习惯
戏曲服饰色彩的选用与该戏曲发源、流行地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 例如,喜庆场合中多选用红色作为服饰的主要色彩,以彰显人物的华贵和愉悦的心情;而刑场上,执行死罪的囚犯与监斩官也分别穿着素红色的罪衣、罪裤与红官衣、红斗篷(图5),这是因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为避凶邪、图吉利,通常会使用红色,对执行死刑这种事则更加忌讳,故也选用红色;而白色则代表悲伤与哀悼,在戏曲舞台上多在死者家属的服饰上加以运用,进行气氛的渲染。同一服饰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可表现不同的意境。如戏曲《林冲夜奔》中的林冲,身穿青素箭衣、头戴青素罗帽(图6),这一身黑色扮相,更把“夜”表现得淋漓尽致,强调了夜行、秘密的意境。 1.4 舞台效果
戏曲舞台是戏曲故事讲述的场所,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讲述故事,给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