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之处
2016数字普惠金融白皮书(简版)
数字普惠金融是将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能显著提升普惠金融的获得性,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日前在中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是重要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也多次提及这一概念,可见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领域。不过,国内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并不全面。因此,盈灿咨询联合网贷之家及第一财经陆家嘴杂志,共同推出了《2016数字普惠金融白皮书》,对数字普惠金融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剖析。
第一章 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
1.1 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2015年底,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4年)》的通知中首次明确了“普惠金融”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
2
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
在我国,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具体包括银行、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此外,还包括外围的服务机构,如评级机构、征信公司、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技术服务供应商以及一些培训机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普惠金融旨在让大众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是这种金融服务是在可负担的成本以及遵循商业原来的前提下开展的,并不是政府的扶贫项目。
表1.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 农户 特别是偏远地区
金融服务难点 所需重要金融服务 居住距离远,生产效结算和储蓄率较低,难以获得基账户、银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