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类高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JS-XKT0803)和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
JG05510JX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用本阶级的思想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影响,帮助人们接受本阶级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旨在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在开放教育市场和对外合作的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难免会浸染我国的思想文化,触动国家的教育主权,这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办学模式特殊。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由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学接轨。在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教材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外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流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此外,不排除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的外国教育组织机构及个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寻找和培养“西方政治思潮”宣传和“文化攻势”的代理人;不排除一些学生因被迷惑或经不住诱惑而被利用,导致其思想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质。这就迫切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中西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中明辨是非,牢固思想防线。
2.生源特殊。不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学生质量的要求不同。有的合作办学机构既招有一本、二本也有三本甚至专科,跨越了几个层次,即便是同一层次所录取学生的分数有时差距也很大,生源质量明显参差不齐。因此,生源的
1 / 5
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教育对象特点的分析与把握,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学生培养目标特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培养目标更强调国际性。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殊途同归,其终极目标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放松,只能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巨大。
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国家有预谋、有目的地灌输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念,别有用心地进行“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意识形态的斗争表现得更具隐蔽性与欺骗性。西方发达国家打着维护世界和平和人道主义的幌子,极力宣扬其“民主”人权观,对大学生思想活动产生了较大的迷惑和影响。同时,“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的蜂拥而至,扰乱了部分鉴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使他们出现了理想、道德信仰的失落和道德价值世界的混乱,弱化了部分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高校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领域,已经成为国际上敌我思想文化较量的前沿阵地。
2.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与监督不力。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查往往注重教学硬件、招生录取、项目管理、学科设置、文凭发放、教育收费等方面,对于坚持开放与维护教育主权关系处理也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缺少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因此,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片面追求“出国率”和重视英语教学,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有可无。此外,对师资建设的审查也往往是形式上的,导致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很少有过硬的专业人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足。相对于学生较高的学费而言,高校纳入预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制约着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欠缺,特别是一
2 / 5
些有国外留学、访问经历的专业教师,由于受西方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产生偏激或“崇洋”的思想,对学生思想成长很不利。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价值观多元,政治信仰迷茫。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其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往往缺乏明辨是非、应对挫折的能力。他们在学到国外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受到国外教育思想和文化侵蚀,其价值观念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影响。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有较高的爱国热情,能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对祖国发展充满信心。但也有学生表现出对政治漠不关心,对政治教育抵触情绪较大。还有些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对于入党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执著追求。
2.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家庭环境十分优越,没有受到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他们入学前备受关怀和宠爱,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另外,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约束,自律意识弱,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较差,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大懂得尊重别人,甚至有些学生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偏执逆反。
3.成才愿望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期望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今后的竞争力,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但不少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他们清楚高额学费对家庭经济的压力,决心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仅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于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这些动机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方面动力的不足和后劲的缺乏,特别是有的同学在面对“双文凭”较高的学习目标时丧失学习信心和意志。
4.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对祖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较其他学生更多。例如,在准备雅思考试的过程中,为了取得好成绩,需要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并按国外的习惯用语提高阅读理解力,按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练习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态度,但文化底蕴远远不够,在西方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