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十二五煤炭发展综述
化材 0802 班 燕斌威 0853010207
十一五、十二五煤炭发展综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 煤炭产量占世界的 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 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国 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发改委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 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在 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十一五” 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出了以煤炭整合、 有序开发为重 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 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的特点 :
一、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衡;
资源储量 1 万亿吨, 居世界第三位。 在查明资源储量中, 晋陕蒙宁占 67%; 新甘青、云贵川渝占 20%;其他地区仅占 13%。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 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 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 (除晋陕蒙宁和 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 。
二、煤炭生产建设加快,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 在市场的强劲拉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扭转了“九五” 期间建设规模严重 不足的局面,煤炭产量年均增速达
11%,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
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加快; 煤炭企业与电力、 化工等企业合作步伐加快, 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 23 家 煤炭企业跨入全国 500 强。
四、科技进步步伐加快,技术面貌进一步改善; 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攻克了一批行业共性的关键技 术难题。年产400?600万吨煤炭的综采技术装备实现了国产化。 开发了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液化技术, 年产百万吨级煤炭液化产业化工程启动。 其中,建
成投产 10 个千万吨级煤矿。一批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
五、安全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
措, 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工作, 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 转。“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了 69.7% ,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 39.2% 。
六、煤层气(瓦斯)规模化开发起步,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进展 . 煤层气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摸清,探明储量 1023 亿立方米。煤矿抽采瓦斯、 全国低热值煤电厂、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原料的水泥生产能力都已经立项上马。
十一五煤炭工业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管理职能分散, 法制建设滞后; 二 是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三是矿区环境(恶化)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 滞后;四是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五是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 能力不足;六是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七是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 低。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工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严峻挑战。 煤炭需求持续增长 (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和节能 降耗等因素,预测 2010 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为 26 亿吨);。发展环境进一步改 善(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加快) ;煤炭布局矛盾更加突出(东北、华东、中南地区 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 供应仍将集中在晋陕蒙宁煤炭主产地区, 水资源短缺限制 着该地区煤炭加工转化规模) ;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匮乏、 职工素质低。保护性开采的难度增加。 水资源流失严重, 遏制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采煤沉陷);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煤炭企业重组、整顿关闭浪费资源和不具备安 全生产条件的小型煤矿、调控煤炭生产总量日益重要) 。
煤炭工业发展方针和目标 -- 发展目标
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中小型煤矿整 合改造取得明显进展; 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 形成若干个亿吨级产能的大型 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 基本形成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煤矿安全生 产形势明显好转; 洁净煤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全面发展, 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 取得明显进展; 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职工收入稳步增长, 初步形 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工业管理体制和煤炭法律法规体系
煤炭生产:煤炭产量 26 亿吨,其中:大型煤矿产量 14.5 亿吨,比重占 56%; 中型煤矿产量 4.5 亿吨,比重占 17%;小型煤矿数量控制在 1 万处,产量控制 在 7
亿吨以内,比重占 27%。原煤入选 13 亿吨,入选率 50%。
煤炭建设:“十五”结转的在建煤矿全部建成投产。 “十一五”期间,小型煤 矿整合改造为大中型煤矿,增加产能 2 亿吨;新开工(新建和改扩建)煤矿规 模
4.5 亿吨,形成产能 2 亿吨。 重点建设 10 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 10 个千
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 加强煤炭资源基础地质勘查, 提交普查资源量 1500 亿吨。
大集团发展: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
6?
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50%以上。
技术进步: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 95%以上,中型煤矿达到 80%以上, 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 40%。安全高效煤矿数量达到 380 个,产 量占全国的 45%,其中千万吨级煤矿达到 25 个。
职工素质: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比 2005 年提高 5 个百分 点,达到 12%。职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达到 11 年,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职工达到
50%。
安全生产: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伤亡总量明显下降, 职业危害初步得到控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 2.0 以下。
节约资源:节约能源 6000 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矸石电厂装机容量达到 3000 万千瓦,节约煤炭 5200 万吨标准煤;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水泥 1.3 亿吨,墙体材料 250 亿块标准砖, 节约煤炭 800 万吨、标准煤。年均节约水 34 亿立方米。煤层气:现有矿井逐步实现应抽尽抽,新建矿井基本实现先采气、后 采煤,瓦斯抽采率达 40%以上。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 100 亿立方米。其中, 地面煤层气产量 50 亿立方米, 全部利用; 井下瓦斯产量 50 亿立方米, 利用 30 亿立方米。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 3000 亿立方米。
环境保护:煤矸石、矿井水利用率均达到 70%,矿井水达标排放率 100%, 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 80%,自燃矸石山灭火率达到 95%,土地复垦率超过 40%。 大中型煤矿企业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 小型煤矿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减 少。
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煤炭布局
1 、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 2 .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 3 .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二)调控煤炭总量
1 .煤炭生产 按照保障煤炭有效供给的原则, 2010 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 26 亿
吨。 2.煤矿建设 “十一五”期间,煤矿建设坚持“整合为主、新建为 辅”的原则,全面整合、 改造小型煤矿, 全面调控煤矿建设年度开工规模。 3.煤 炭资源勘查 重点围绕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开展区域煤炭预查、 普查基础地质勘 查,提高勘查程度,择优开展煤炭详查,满足矿区总体规划需要。
(三)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大型煤炭基地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 、晋北、晋中、晋东、鲁西、 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 、宁东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一是坚持 有序集中开发。二是推进制度创新。三是优化生产结构。四是促进产业融合。五 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 (“十一五” 期间,全国新开工大中型煤矿主要 分布在大型煤炭基地内, 重点建设 10 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和 10 个千万 吨级安全高效矿井。 2010 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 22.4 亿吨。
(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以市场运作为主, 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 打破区域界限, 发展跨区域企 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 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
(五)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合改造, 实行 集约化开发经营。(山西、陕西、内蒙古省区 2005 年小型煤矿产量 3.8 亿 吨,在建规模 0.4 亿吨。“十一五”期间,小型煤矿整合改造为大中型煤矿的生 产能力增加 1.5 亿吨,保留的小型煤矿产量控制在 2.5 亿吨以内。)
(六)加快煤炭科技创新
1.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围绕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勘探技术、煤矿高效集约
化生产配套技术、煤矿重大安全隐患防治技术、煤炭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技术、 矿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加强科技攻关。
2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大型 国有煤
炭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
3?推进煤矿重大装备国产化。处理好引进与研发、制造与使用、投资与收 益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