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 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 术。
2.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控制在 3. 手术预防用药在病志中应有记录。
4. 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征。
5.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 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术后 24 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 48 小时。
6.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
30分钟至 2小时 30%以下
(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I 类切口 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 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 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 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
7. 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8. 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 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 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 胆胰管造影术
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 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 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9. 一般情况下,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 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 手术范围大、 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 术持续时间超过 2 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 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 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 外科手术等;
(四)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 能缺陷或低下 (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五) 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异常增高;
(六)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 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 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10. 一类切口手术规定如下:
1. 普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 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 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也纳入普外科I类 (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2. 骨外科、手外科清洁( I 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闭合性骨折 切开复位, 闭合性无感染条件下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手术、 关节镜手 术、关节置换手术、 脊柱手术、锁骨手术、 矫形手术、 功能重建手术、 整形手术、内固定物取出术、肿物切除术等。需要强调的是手术虽然
符合一类切口,但术后有钢针等固定物外露情况时, 该手术纳入H类 切口
管理。
3. 闭合性颅脑手术一般都是 I 类切口手术,但硬膜内的手术如果 有脑脊液漏可纳入H类切口管理。
4. 胸外科 I 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一般胸壁手术、开胸探查术、 开胸止血术、肋骨切除术、胸膜活检术、胸膜固定术、心包开窗术、 食管贲门肌层切除术、 膈肌修补术、心脏外伤修补术、 漏斗胸娇治术、 胸导管结扎术、肋骨内固定术、胸廓成型术、胸壁肿瘤切除术、胸壁 缺损修补术、胸膜剥离术、膈肌肿瘤切除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镜心 包活检术、胸腔镜心包部分切除术。
5. 妇科 I 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 腔淋巴清扫术、 圆韧带悬吊术。 未进入子宫腔的子宫肌瘤切除术也纳 入 I 类切口手术管理。
6. 内眼手术为 I 类切口手术。 7. 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