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共2课时)
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以及相关实验; (2)知道人类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经历的几个阶段。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探索原子结构的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方法意识。 (2)通过探究原子结构,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态度,懂得唯物主义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及重要的科学发现。
2.难点
模型方法和实验方法对原子结构发现的作用。
三.教学用品
黑板,多媒体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本课从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历史阶段与研究过程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以初中原子结构知识为基础,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原子结构,本课起到衔接初高中学习的承前启后之作用。主要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由学生分组代表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向大家展示其科学发现。课前分配好任务,让大家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只做连接、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指导和总结,最后归纳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律。
2.流程图 学生活动1: 情景1 思考1 道尔顿原子论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4: 学生活动3: 卢瑟福发现α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 小结并留下疑问 学生活动2: 汤姆孙发现电子 思考2 3.流程图说明
情景1:由粉笔的不断分割而引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所构成的?从古到今有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活动1: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道尔顿通过大量实验事实提出近代原子论,从而为近代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
思考1 :道尔顿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科学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 学生活动2:关于汤姆孙发现电子。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 思考2:科学又有了哪些突破?
学生活动3: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学生活动4:卢瑟福发现α射线。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案例
1.情景引入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开始: 面对一支粉笔,可能引发的思考:组成粉笔的物质是什么?这种化学物质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粉笔不断的分割,能分割得尽吗?无限分割后剩下的是什么?……
引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思考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也由此形成了不少关于物质构成的观点。中国古时的惠施和墨子,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并各有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物质构成的观点也是历尽演变,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亲历原子结构的演变之旅!
2.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1:这组的学生负责向大家展示道尔顿的原子论的内容,并简单介绍道尔顿的生平及相应的贡献。
(1)归纳:总结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
(2)思考:从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道尔顿原子论是否合理?请大家从19世纪回到21世纪,用大家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去分析。
(3)设问:科学总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到底是怎么发展原子论的?
学生活动2:这组的学生负责展示汤姆孙发现电子这一内容,并介绍他的生平。 (1)归纳: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raisin bread model),指出原子中既然存在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就一定还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
(2)设问: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还未被大多数科学家了解,科学探索就进入新的阶段。是什么突破推进了研究?
学生活动3:这组的学生结合一定的化学史实和照片,向大家展示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这一内容以及这些发现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活动4:卢瑟福发现α射线。
(1)归纳:放射性元素原子具有放射性,更进一步说明原子是有结构的。
(2)设问并结束:人们是怎样进一步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原子的大门之后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究!
六.教学反思
与初中的学习相比,高中的学习更注重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内外将得到更多的体现。但学生一时会无法转变过来,由学生去做课堂上的主人,他们会不知所措,教师这时要更多的体现指导作用。这节课的内容不难,学生能比较好的把握,偶尔的回答不出更多是由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