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宝典(完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考研政治经典复习宝典(完整版)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课复习提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创立的标志是1848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主要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证实和运用。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理论结论。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后人对它的发展。现在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简要地说就是马、恩、列、毛、邓、江、胡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在当代中国,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并经列宁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中共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接班人,需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按照2007 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规定,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六门课程。这六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考试的要求和试题的特点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六门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包括三大理论成果;现阶段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观点,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在六门课程的复习考试中,哲学是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心,形势与政策中关于党中央现阶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指导。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是 2007 年命题的方向与重点。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对此既要总体把握又要重点突出、方法科学。

1

本部分复习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 2007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哲学原理分为七章,主要的内容是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四个方面,也就是唯物辩证的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坚持用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认识一切、解释一切、改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通过学习和复习,在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同时和基础上,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由一系列的范畴(基本概念)、观点构成的体系。其范畴、观点最为抽象,内涵最小,外延最大,考试命题最为灵活,所占考分高。因此,考生复习哲学的侧重点是概念、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重点概念、观点的是与非,一定要懂,同时也要通过做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练习题,培养和增强理解、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提示:本章属于绪论性质,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三对基本概念,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一词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由希腊文菲罗与索菲亚合成,直译为汉语是“爱智慧”的意思,翻译成英文就是“Philoshy”,即“智慧、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之学,在 19 世纪经日本学者转译为中文的“哲学”。

在古希腊哲学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地把哲学看作是“各种知识的总汇”;一种是狭义地把哲学看作是研究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学问,即形而上学。本原是指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本原没有生灭,本原产生万物,万物毁灭以后又回到本原。

后人根据古希腊伟大思想家对各种知识的分类,把研究有形体的自然现象的学问称为物理学,把研究世界本原等抽象对象的学问称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近代学者严复根据我国古籍《易经·系辞》上有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故把“物理学之后”一词译为形而上学,也就是哲学的意思。形而上学还有第二种用法,即近代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首先赋予“形而上学”以新的含义,用以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我们现在的哲学原理以及实际生活中使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是指的孤立、

2

静止、片面的观点与方法。

以往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哲学的认识与理解,不论是说哲学是“智慧之学”、“包罗万象的科学”,还是说哲学是支配、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即其实质是研究普遍性问题的学问,但却未能真正揭示出哲学的性质、对象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1√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含义或定义,需要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2√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则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哲学与世界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对于成人来说,可说是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因为哲学是经过思想家、哲学家概括和总结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掌握;哲学离不开世界观,要讲世界观,哲学对人们的世界观的确立和成熟具有指导与促进作用。任何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是统一的,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之亦然。因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3√2.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而其他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等则是研究一定的领域、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所以,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又相互联系,哲学以其他科学(相对哲学而言称之为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并可给予其他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点的总和,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哲学同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都含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不同点在于哲学离开经济基础最远,是属于恩格斯所说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也就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古至今哲学中的问题即矛盾很多,那么,贯穿哲学演变和发展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任何哲学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支配其他哲学问题的问题是什么?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指出: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

3

生谁、谁离不开谁(谁依赖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在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的问题。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

6√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重要意义。为哲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不同派别确定了科学依据;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提供理论武器;为人们处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变革现实世界提供根本的指导原则。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根源:按照恩格斯对唯物主义概念的界定,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古已有之,根源于对人类生产活动和周围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同客观实际大致相符合的反映。

7√(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这些表述严格地说都是等同的。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8√(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 17 世纪、18 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它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在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上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

4

缺陷:一是机械性,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如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电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原子或电子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三是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归根到底,这种唯物主义者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没有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可见,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9√(1)根源:最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及梦中景象的不正确解释,得出“神灵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但作为哲学派别的唯心主义则有其社会的、阶级的、认识的根源。

①社会根源: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们的认识,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的事物和现象。

②阶级根源:是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

③认识论根源:是指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这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性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0√(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同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或者说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精神的,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自然界、物质不过是精神、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于物质等。

11√(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例如一些哲学家提出的著名命题: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康德提出“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孟子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慧能提出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象山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和表现。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例如柏拉图

5

2024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宝典(完整版)

2024考研政治经典复习宝典(完整版)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理论课复习提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主要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r27t35e8c9o8y29wt5t6vudb8bhu400zb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