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艺术品投资基金案例
近些年来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迅猛,成交量逐年增大,艺术品价格更是节节攀升,以“F4”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油画更是在世界艺术市场上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天价神话”……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艺术品所具有的投资价值。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领域不断开放,国外艺术品投资方面的一些理念逐渐被国人所了解,经济的发展使一些手头富裕,但不熟悉艺术市场运作规律的投资人迫切希望通过专业运作、专家咨询和职业管理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进军艺术市场。艺术与投资、金融携手的愿望在当代中国立刻掀起了关于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讨论,一时间相关媒体积极宣传报道,银行、咨询机构、拍卖行和商业画廊纷纷跃跃欲试。
2007年6月,中国民生银行首先举起了“艺术品投资理财”的旗帜,相继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和2号基金产品,同时积极推动中国艺术公益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在艺术领域的投资力度。2008年10月,媒体报道国内管理咨询及投资银行业巨鳄“和君咨询”联手西岸圣堡国际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和君西岸”即将投入运营,使中国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历史再续新篇。若首期业绩理想,“和君西岸”还将陆续推出多期基金产品,必将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掀起更大的投资热潮。
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和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发展尚不完善和成熟,艺术品投资基金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属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新鲜事物,投资艺术市场可能面临着较大风险,巨额投资能否带给投资人希望的回报?此外,投资基金的发行使越来越多的投机资本涉足艺术领域,其所作所为是否会加速中国艺术市场泡沫的膨胀,最终引发彻底崩溃的恶劣结果?就这些问题,本文试图纵
精选
览21世纪欧美各国新兴艺术基金的发展状况及其投资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发展有所借鉴。金融界的冲动
艺术品投资和传统的股票、债券投资相比,其实并不是一件没有风险就可以赚钱的简单事。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泡沫曾催生了各种眼花缭乱的投机行为,资金的涌入使艺术市场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成交价格在数年之内屡创新高,日本人购买的印象派作品至今仍然保持着国际艺术市场的天价记录,但此后国际艺术市场逐渐趋于清冷和平淡。除此之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它地区的艺术品投资比传统领域更容易赚钱,因此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艺术品投资基金并没有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过度发展,只有少数公开发售的基金从概念走到了实际操作层面。
银行界的基金经理们经常谈论英国铁路工人养老基金
(the 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在美术品投资领域的成功经验,但真正去效仿的并不多见。第一支在金融界建立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是由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的分支机构负责管理的大通艺术基金(Chase Art Fund)。1989年大通基金获得30亿的担保,并通过巴黎银行艺术品投资顾问机构主办的巴黎银行基金 (BNP Paribas Fund)投资艺术品。但是由于收藏费用增加导致成本过高,以及最初制定的销售计划没有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投资艺术品的损失惨重,达到资产40%的8百万美元。
大通艺术基金的挫败并没有使金融界的经理们彻底失望,8百万美元对金融界的巨鳄来说并不十分严重,大通艺术基金的全部损失还不及某些对冲基金2007年内的亏损。艺术市场的发展再次激起了基金经理们攫取利润的欲望。新千年来临之际,全球约超过50家主流银行提出了建立艺术投资基金的意向或者
精选
增设为客户提供艺术品投资服务的项目。这些提议可能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基金经理们对英铁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津津乐道。二、规模庞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正在催生剩余资本向新兴投资领域转移,人们普遍认为此种转移可以降低金融资本的风险,艺术品受到富裕阶层和金融界的青睐,基金经理们不遗余力地为投资者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游说人们大胆进行艺术品投资。三、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望在世纪末重新达到了新的顶点,模仿对冲基金的潮流愈演愈烈,媒体们宣扬乔治?索罗斯和朱利安?罗伯逊那样的对冲基金经理将成为新千年的“世界主宰”。基金的营销宣称:个人可以通过购买艺术品使投资组合多样化,降低投资股票、债券、货币等有价证券领域的风险。从长期看,艺术品投资可以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为了投资购买艺术品而不是为了赏心悦目。
荷兰银行(ABN Amro)计划组建一个主要针对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美术品投资基金,荷兰银行将通过大规模融资计划为基金提供资本。这一计划的实施可以激活银行内部原有的艺术顾问机构,同时和其它银行的艺术品咨询机构以及主流拍卖行展开竞争。例如1979年成立的花旗银行艺术咨询机构、德国银行、瑞士银行艺术品咨询机构,而且据说克里斯蒂和索斯比已经开始进军房地产领域。
但是目前为止荷兰银行的计划仍然处于搁浅状态,类似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计划也进展不顺。基金没有热销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对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已经相当满意,传统投资领域目前仍然能够提供适当的回报。机构投资者更是对艺术品投资心存疑虑,毕竟艺术品投资基金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银行内部的专家也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产生过质疑。一位荷兰银行的高级
精选
顾问讽刺说“我们不是职业赚钱机器,在艺术和货币管理领域都很生疏”。古地图和善本交易专家格雷厄姆?阿拉达(Graham Arader)拒绝为一项总值20亿美元专攻美国绘画的基金担保。认为“他对这种投资理想仍然十分陌生”。甚至更加直白地指责了艺术商人的糟糕声誉,说宁愿让女儿嫁给管道工也不情愿嫁给艺术商。
巴黎银行的失败没有阻止法国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Société Générale Asset Management)继续在艺术品投资领域冒险。2007年11月公司在卢森堡发起成立了总额2500万美元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声称这将是“第一支回归银行的基金”。他们希望第二年筹集的资金达到1.5亿美元,每年获得15%的收益率。鉴于艺术市场的专业化倾向,公司的投资理念是“用私募技术投资当代艺术”,其基本规则是艺术品价格与债券、股票资产的反相移动原理,当股票、债券市场萧条的时候艺术品市场将保持稳定,甚至升值,因此可以通过多样化降低投资风险。其它形式
除主流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投资基金外,全世界还有更多形式灵活、风格各异、针对不同投资者设计的艺术品投资基金项目。艺术护甲(ArtVest)2004年由艺术商达尼埃拉?卢森堡(Daniella Luxembourg)发起成立,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建立了办事机构。该基金的特点是不象金融机构那样通过公开渠道募集资金,而是通过自身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声誉,从少数富裕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通过“小型艺术俱乐部”的模式运作。
一些基金本身由在艺术品营销方面经验丰富的经理发起,通过建立职业的专家队伍负责管理,此类做法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可信程度。瓷器基金(The China Fund)由索斯比前任主管朱利安?汤普森
精选
(Julian Thompson)领导,专攻东方艺术品,特别是中国瓷器。
成立于伦敦的竞争者美术基金(Competitor Fine Art Fund)由克里斯蒂前任财务经理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创建,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招募资金,计划募集35亿美元投资于“蓝筹艺术品”。霍夫曼2000年阐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基金的投资理想就是利用点滴资金提升艺术品的价格”。因此,基金的运作采取了很多灵活的方式,除长期投资外,可以通过租借藏品获得的收益为了投资人提供额外分红。2006年,竞争者美术基金资产混合收益是达到了40%,多数作品的价值在50万至200万美元之间,而其中某些经典作品的价格可以达到800万美元。
2007年,克里斯?卡尔森(Chris Carlson)艺术投资咨询公司在英国的格恩西(Guernsey)注册成立了“艺术贸易基金”(The Art Trading Fund)。卡尔森曾是德国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Deutsche Bank and UBS)的交易员,具有丰富的金融经验,公司的其他成员则具有艺术品经销和鉴定方面的背景。
艺术贸易基金是全球首家规范的美术品对冲基金(art hedge fund),将在3至12月期限内向投资者提供回报。基金通过全球经销商、知名画家、拍卖行和画廊形成的庞大网络购买和出售艺术品,从藏家信息库获取艺术品,通过高流动性的买家网络出售作品,通过地域差价和提高市场效率保值套利。通过全球化和客观化的物流过程使画廊和艺术经销商的实际利润货币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画廊和经销商的花费成本,并最终使基金投资人的收益最大化。基金目前正在试图通过削减中间商数量,依靠提高艺术市场效率增加利润。
另外的策略是建设稳固的当代艺术家创作队伍,既然一个艺术家每年都能创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