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美学原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名词解释5)

18世纪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莱布尼茨、沃尔夫,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和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觉或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

称为“Aesthetic”,该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英文为arsthetic,它最初的意思是“感受”(aishesis),相当于英文的sensation,美学即“感性学”。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出版,该书开篇他就提出: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史感性认识的科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研究的对象

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三派:

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柏拉图、鲍姆嘉通) 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或美的艺术。(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力普斯、布洛)

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一下及格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大题: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柏拉图:美在理式

桌子的理式——现实的桌子——艺术家创作的桌子 美的理式——美的万事万物——美的艺术 2、普洛丁:美来自神明的理式

神是美的来源——上帝是一切美的根源 3、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趣味判断

① 、质

情感判断,如“这朵花是美的”

美不等于一般快感,美不等于善,美的特点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厉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② 、量

审美判断虽然是单称判断——人类具有“共同感受力”——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审美心境的) 美是不渗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③ 、关系

美是无目的(外在)和和目的(内在)性。

纯粹美(纯然形式的美,纯粹的美或自由的美)和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内在)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外在)的表现。

④ 、方式

美的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的

凡是不凭概念而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黑格尔

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容的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的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西方现当代有关美的本质的讨论 l 立普斯(移情说)

① 审美主体情感的投射

② 审美对象构成的空间意志,使审美主体内在意识向它转移,引发同情和共鸣。 l 布洛(心理距离说)

欣赏着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又要带有一定距离。 “差距”、距离极限、“超距”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简答10)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1. 伍举

楚灵王问伍举:“台美夫?”伍举回答说:“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形镂为美。”

2. 孔子 “仁”、“礼”——“尽善尽美” 3. 墨子 “非乐”

4. 孟子 “人性善”——“养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 5. 荀子 “人性恶”——“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者,木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名词解释5)

从审美客体到审美对象的转化——即审美意象的生成——是一个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同时发生的双向建构的过程。

朱光潜(主客观统一说) 2. 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① 文学领域 文与实相统一

“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王充) “衔华佩实”、“舒文载实” ② 音乐 声情并茂 ③ 造型艺术 形神兼备 3、从风格上研究美

风格不仅能反映时代、民族,还表现出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它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第一、独特性

第二、多样化与同一性 第三、稳定性 中国艺术的总结

第一、主张要用形象思维,而不要以抽象的说理破坏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美;

第二、反对斤斤计较对于实物的外在逼真的刻画,以少胜多,计白当黑,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第三、反对“死法”,提倡“活法”;

第四、反对一味模仿古人,强调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真正的创作冲动,能获得创作的意图进而创造出美。

第五、注意艺术技巧的训练。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追求飘逸、洒脱、清朗、特秀的风姿、风度的人物形象美。 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论述题: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谈艺术与自由20)

自由: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

自由创造: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活动。它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1、美产生于劳动

2、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羊大为美? 人顶着羊角/羽毛?

真善美的关系(简答题或辨析题10) 1、美与善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美以善为前提

区别:a、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

b、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是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2、美与真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区别: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审美活动发生理论概述

审美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活动,而不是生物性的纯生理性活动,它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原理”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一)游戏说

席勒——游戏与自由活动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 (一) 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是身心结构的统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主要是心理状态。

首先,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要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以一种超越的状态存在。

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碎的日常世界中超脱出来,它表现出对日常生活习惯性状态的反叛和颠覆,它以一种不同于日常的视角、行为和思维来对待对象。 其次,人在审美活动中时,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在审美活动中,人暂时摆脱现实的功利关系,处于超功利的存在状态

(二) 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

1、任何一种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基础(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萧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 2、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含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和开放性

审美对象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关照和体验中。

审美需要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 审美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内在生命的必然需要,根植于人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二、 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审美活动的特点 1、 个体性

2、 感性(一是知觉性、二是情感性,三是想象性) 3、 自由的愉悦性

审美潜能 一、人类审美潜能

人的审美生理——心理机制 二、个体审美潜能

1、审美的生理结构,包括人的全部感官;

2、审美的心理结构,包括审美的需求,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

3、全部精神——文化结构,包括人生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十号、人生观等。

美感的特点 愉悦性

联系:美感以胜利快感为基础;胜利快感可以强化美感。

区别:1、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快,美感是由精神需求的满足引起的心灵性愉快

2、前者是低级的愉快,后者是高级的愉快。生理快感的过程是先愉快后判断,美感是先判断后愉快。 3、生理快感是在对象被消耗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过程中对象没有被消耗; 4、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的。

艺术终结论(论述题20)

艺术用感性形式(特点:有限的具体的)表现绝对精神(无限的抽象的),所以有局限性。艺术上升到宗教,要有虔诚的心灵。上升到哲学,用绝对心灵的自由思考来把握绝对精神。 一、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他认为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绝对精神的表现,这三者的区别在于表现形式上。 黑格尔根据他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这一命题,将艺术的类型分为三种:

1、 象征性艺术,代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表现形式大于内容。 2、 古典型艺术,客服了象征型艺术的双重缺陷,代表了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

腊艺术。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最理想的艺术形态;

3、 浪漫型艺术,代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其构思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与形象的分裂,表

现为内容大于形式,艺术将走向终结。

二、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首先,他主张艺术作品总是深植于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作品的艺术特性总是依赖于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处境,因为关于作品的解释也参与作品的构成,换句话说,艺术作品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理论氛围”,即丹托所说的“艺术界”。

其次,由于艺术作品是从其历史上下文中获得身份和意义,而历史又是有方向的,不可重复的,因此艺术上的变化也是有方向的,不可重复的。

最后,艺术发展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艺术最终认识到自己是“艺术界”的产物,是理论解释的结果。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艺术发展的历史就要走到了尽头。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的原因在于艺术在表现绝对理念上的缺陷,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原因在于自从康德以来的美学的独立或艺术的自律。艺术正是在这种创作的压力的驱使下,穷尽了自身的可能性,而最终走向终结。

以丹托为代表的当代艺术终结理论的最大错误在于:将具有哲学维度的艺术直接等同于哲学,从而宣布艺术因为转向哲学而走向终结。

崇高

崇高,又称为壮美,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收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与崇高的对比(简答题10) 审美形态 优美 审美属性 审美类型 本质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审美感受 单纯的、平静的愉典雅、、婉约、含蓄、单纯的美、常态的秀丽等特色 美 人处于安全及具有无所畏惧的抵抗决心 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悦感 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生命超越有限性的过程 崇高 可怖性或与人的敌对性

美学原理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名词解释5)18世纪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莱布尼茨、沃尔夫,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和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觉或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该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英文为arsthetic,它最初的意思是“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qocy4760h2mdyw42w7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