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土池可控养殖模式十大理念 1、清塘消毒
清塘的目的是清除对虾敌害以及不必要的野杂生物,而所谓池塘“消毒”只是传统的说法。池塘“消毒”真正作用不是杀死池塘中所有的微生物,而是通过“消毒”手段来定向培养有益的微生物群体,比如漂白粉可以提高养殖环境的氧化态,抑制厌氧和低电位的不良微生物的生长,促进好氧的有益微生物生长。池塘干塘后用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彻底消毒。根据池底和池水的pH值来选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作为清塘药物。一般pH值小于7时选用漂白粉较好(因为在碱性条件下漂白粉的效果很差)。特别注意的是:生石灰和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偏酸性的池塘如果用氯制剂消毒,应该在消毒后3~5天再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碱化;若能用二氧化氯代替漂白粉消毒更好。使用生石灰消毒的虾塘,必须施用可溶性有机肥或磷肥、不能用尿素肥水;推荐进行全封闭水体养殖,不排污,用芽孢菌分解虾粪、有机物。 2、底质处理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泥。池塘底泥对池塘水体的水质好坏和稳定性影响非常大,新塘旺三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应充分翻耕、曝晒池塘底泥(翻耕深度约15厘米),晒底应该晒到“龟裂状”,刚排干的池塘应先彻底晒干晒透,而后应保持一定的水份,根据不同的土质保持水份含量在25%~45%之间,但红树林地带的土池不宜晒塘和推掉底泥。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进行配方改底(即根据土壤检测的不同结果来施用不同剂量石灰等来改良池塘底质),配方改底生石灰用量详见7页三、(一)、〈碱化需要量表〉,进水10厘米消毒3天后再进行生物改底(即培藻前培育有益菌群、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常用高浓爽水芽孢或EM原液300克/亩)。经过池底消毒、配方改底、生物改底三道工序后,就可以施肥培藻了。 3、底质管理
养殖期间池塘底部的土壤也在发生变化,大量的有机物质在池塘底部分解,使池塘底部土壤快速缺氧,发黑产毒。如果任其积累,就如同给池塘埋下定时炸弹,一旦外部环境变化,会引起水质突发性恶变,导致对虾死亡。如天气突变、刮大风或台风到来时,底部这些有毒物质就易泛起,造成对虾全军覆没。所以,养殖过程中适当刮动底泥(详见问题65、为什么土池养虾要定期刮动底泥?有何好处?),可促进泥水的营养交换,提高底质的氧化还原电位,消除毒性物质,促进底栖动物的生长,为对虾提供更丰富的天然饵料。 4、优质苗种
选购抗病力强且生长快的苗种。采用高温、药物、近亲杂交等方法育出的虾苗在养殖过程中大小不均,生长缓慢,易感染病菌,死亡率高。南美白对虾最适合的放养体长规格在0.8~1.5厘米之间。生长速度快的优质苗种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因饲料消化吸收率高而减少对池塘的污染。 5、科学饲喂
见:本报第18期 第7版 对虾可控养殖模式(三)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常规管理程序》(四)、日常饲养管理 之“1、投料管理” 6、小水面、零排放、小坡度
池塘水面3~6亩,最大不超过10亩,水深1.2~1.6米,土池以长方形池较好,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短,长宽比最好在3:1~3:2之间。塘埂内侧坡度不要太大,坡度在30度以下,可以使疲劳虾在坡缓处落脚休息,减少“落底”、“偷死”;沿池塘内侧滩脚建造2米宽的投饵平台,池底平坦,且略有坡度,池底为砂质泥底,保留10~15厘米左右的淤泥,有益于调节水质。
外部自然环境水质恶劣,换水风险大,因此,尽量不加未经处理的水,不排污,采用生物制剂(高浓爽水芽孢或EM原液)加强污染物的分解,并通过提高藻类的生长变废为宝,为对虾提供更多的天然饵料。 7、稳定水体
见:本报第18期 第7版 对虾可控养殖模式(三)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常规管理程序》(四)、日常饲养管理 之“2、水质调节” 8、无病先防、预防为主
通过阶段性内服微生态制剂(如EM原液)、β-1-3D葡聚糖、寡糖制剂(如免疫星)和泼洒解毒高稳C、人参多糖、草本应激灵提高对虾抗应激、抗病能力。 9、立体增氧、消毒
养殖中后期加强池底消毒、增氧、充气,注重池底增氧、消毒与水体增氧、消毒同步进行;日常做好增氧工作,每天凌晨 2~5时开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2小时,阴雨天傍晚开动增氧机 3~4小时。 10、使用可溶性发酵有机肥
使用可溶性发酵有机肥,可避免违禁药物和大量不溶解的有机物质对池塘底质造成的污染和风险,慎用化肥,多用可溶性氨基酸培藻素或氨基酸肽或谷物发酵有机肥。
溶氧与增氧
引言
溶氧(D.O.)为影响水产养殖成败的重要水质因子,本文将 针对溶氧的动态变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临界和最适溶氧量,以及养虾池溶氧管理(包括增氧及增氧机)等,做简要的介绍 。 一、溶氧的重要性
?溶氧可以说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水质化学因子,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养殖物的生理功能,也就是成长及存活。 ?与陆上动物相比较,水生动物具有高效率的呼吸系统,因为水中的氧气量只有空气中的氧气量的0.005%左右。 ?除疾病之外,溶氧过低是水产养殖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养殖物的耗氧量与种类、个体大小、摄饵量、活动程度以及水温等有密切关系。 溶氧量与对虾的成长及存活的关系
耗氧量与鱼的大小及摄饵的关系(以斑点叉尾鮰为例)
鱼体越大,以mg/kg/hr为单位的耗氧量越小。摄饵会提高耗氧量。 耗氧量与水温的关系
?鱼的耗氧量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直到最高点。 ?最高耗氧量只发生在很窄的水温范围。
?超过最高耗氧量的水温点以后,耗氧量随着水温的上升而迅速下降,直到致死水温,则耗氧停止。 二、氧气溶解度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子
?空气中含有20.95%的氧气。在标准一大气压(760 mm Hg)的海平面,空气中的氧气分压为159.2 mm(760 mm x 20.95%)。此压力驱动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水体,直到水体中的氧气压力等于空气中的氧气分压。
?当水体中的氧气压力等于空气中的氧气压力时,氧分子进出水体的净值为零,也就是所谓溶氧达到平衡点,或称为饱和点。 ?影响氧气水中溶解度的重要因子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随着地势的增高而下降,因此地势越高的地方,氧气的溶解度就越小。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力每天都不大相同,如台风季节的低气压,可能使氧气的溶解度大为降低,因而导致养殖物缺氧而暴毙。 盐度
盐度上升,则达到饱和点的溶氧量下降。 水温
水温上升,则达到饱和点的溶氧量下降。 饱和溶氧量(mg/l)与盐度及水温的关系 三、养虾池水溶氧的动态(范例) 溶氧的生产
增氧机增氧效果不是最大的溶氧生产者 溶氧的消耗
*池虾不是最大的溶氧消耗者 四、养殖池水溶氧的日变化
?由于溶氧的生产与消耗的日夜作用,造成池水溶氧的日变化。每日溶氧的最低点出现在日出前后,而最高点则出现在日落前后。藻色的深浅(藻的浓度)则影响溶氧日变化的幅度,藻色越深,则溶氧的日变化幅度越大。
?连续阴天,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可能导致溶氧不足,而使养殖物因缺氧而致死。
?养虾池水的溶氧可能会有分层的现象,池塘表面水的溶氧最高,随着水的深度,溶氧量渐低,此种垂直分层现象,藻色越浓的池塘越明显。 ——待续
10月
主要病害预测及处理建议
10月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气压降低,水质容易出现较大变化:溶解氧常常偏低,导致鱼虾更容易浮头;pH日变化增大,常会影响藻类生长,以及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毒性的频繁波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更容易产生,令鱼虾慢性中毒;水温的降低,相比夏季的高温更适合于致病菌的生长。这个时期常见的病害问题主要有:鱼类链球菌病,肝脏综合症,弧菌病,肠炎,对虾褐斑,倒藻,缺氧,水质混浊等等。
1、鱼类链球菌病:此病以海水鱼类较多发生,但去年开始罗非鱼也多有感染。常见症状为:首先摄食不良,游动迟缓,静浮至死;眼球突出、白浊、出血,头部鳃盖内侧发红,肝瘀血,发黄,肿大,腹水。
预防方法:首先保持水质优良,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及时消毒(鱼虾安1包3亩);定时补充有益微生物(EM原液1瓶2亩,每15天一次)。
治疗方案:内服阿奇霉素,头孢霉素,红霉素,土霉素都有良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2、肝脏综合症:秋夏交际,受气候变化,水质变化等等因素影响,鱼虾肝脏容易出现病症。常见肝脏肿大,变黄,变白,变透明,萎缩,花白肝等现象。
预防方法:注意调水,注意补肥补菌,保持水质藻类正常生长;平时若有换水,捕捞,消毒,杀虫等刺激较大的操作后,注意泼洒草本应激灵(1包2亩)+解毒高稳C(1包2亩)防病抗应激;平时每隔半个月内服中药保肝药物和营养药物(如人参多糖等)
治疗方案:先停料3~4天,可以投喂少量玉米粉、米糠、麦麸等粗饲料。4、5天后投喂原来料量的一半或三成,同时内服清凉解毒保肝中药。以及人参多糖、多维等。
3、缺氧:这段时间,水体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大量藻类容易出现突然死亡现象。直接引起池塘溶氧急剧减少。从而导致鱼虾缺氧。 预防方法:平时注意补菌追肥,保持藻类生长正常;注意定期泼洒钙镁活力源(1包3亩)补充水体硬度,增加水体缓冲力。增强藻类,有益菌等水生微生物活力。
处理方案:全池泼洒氧立得(1包2亩)+草本应激灵(1包2亩);严重者先泼洒粗盐(1亩10~20斤)+小苏打(硫酸氢钠,1亩5~10斤),1~2小时后再用增氧剂。
4、水质混浊: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后,水质往往呈现浑浊现象。在此时无论肥水,还是改底,净水,效果都不好。甚至还会因为药物质量问题引起环境污染,导致鱼虾中毒。
预防方法:平时定期不定期补肥补菌,提高水质缓冲能力;水位不要太高,以至于水底溶氧不足而令池底藻类死亡。
处理方案:首先分3~4天换水10~20%左右;然后将醋精(含量10%,1亩2斤)+过磷酸钙(1亩10斤)混合,完全溶解后全池泼洒;严重者视水色变化可以考虑是否再用一次。一般用完磷肥后1~2天。观察水色变化,若水色有明显转绿,即可泼洒绿水肥(1包2.5亩)+氨基酸培藻素(1桶6亩)+EM原液(1瓶1亩)培藻调水。
溶氧与增氧
五、养虾场溶氧管理 1、养殖物对过低溶氧的反应 - 食欲低下(摄饵量大减) - 动作迟缓 - 游塘、浮头
- 养殖物聚集在入水处或增氧机周围 - 大虾先死亡,接着小虾死亡 2、低溶氧的效应
- 应激导致免疫功能失常,易受感染而致病 - 饵料转换效率不佳(高饵料系数)
- 成长不佳(生理功能不正常、新陈代谢缓慢) - 死亡
3、 导致池水溶氧过低的因素
- 水中生物量(包括浮游生物)过高,夜间呼吸作用,耗氧太大 - 养殖密度太高
- 残饵及养殖物排泄物过高(BOD太高) - 浮游生物的崩解(Crash)
- 池水混浊度太高,在连续阴天或无风日,可能造成溶氧急速下降(光合作用速率低下) 4、 临界溶氧量(虾的活力受到限制的溶氧量) - 3 mg/l,在虾病流行期间则为4 mg/l 5、 如何管理养虾池的溶氧
- 每日固定在日落前后(溶氧最高点)及日出前后(溶氧最低点),测定虾池表层及底层的溶氧量。若发现虾有浮头或游塘情况,则必须在清晨3到4点之间再测一次。
- 若发现任何时候溶氧量低于临界溶氧值,则必须增加增氧机的数量,或增加增氧机运转时间。 - 溶氧过低,最好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直到溶氧恢复正常。
- 控制藻类浓度,以避免溶氧日变化幅度太大。藻色太浓(透明度太低),可利用换水或使用除藻剂(如有机铜),来降低藻色。对虾精养最适透明度为35 – 55 cm(沙奇盘Secchi disk读数)。 - 最好能每日排污,以防止生化需氧量(BOD)的上升。 六、增氧与增氧机
1、增氧为水产养殖精养必须的措施,增氧机则是提高氧气溶入池水的效率的机器设备。增氧机的使用具有下列功能: - 提高溶氧量 - 氧化水体中有毒物质
- 移除水中过多的气体如氮气和二氧化碳
- 移除水中过多的溶解有机物(通过泡沫分离作用) - 减少悬浮物质的沉降
- 缩小池水的酸碱度及溶氧的日变化的幅度 - 提高水的混合,去除水质分层现象 2、理想的增氧机必备条件
- 高增氧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将水体的溶氧提高至一所须水平) - 能带动强烈水流
- 耐用、最低维修成本、省电
3、增氧效率和水温、盐度、溶氧饱和度、水-空气接触面的乱度(Turbulence)有关 七、增氧机的增氧效率
Δc/Δt = KA(Cs - Ct) 其中,Δc/Δt:增氧效率
K:常数,视水-空气接触面的乱度而定,乱度越大,则K值越大 A:水与空气接触面积 Cs:t时间的饱和溶氧量 Ct:t时间的溶氧量
- 此公式为增氧机设计上的重要依据,增氧机的设计着重于提高K值及A值。
- 由公式可知,通常在白天增氧机的运作,没有实际增氧的效果,因为池水中若有适当浓度的藻类,在晴天,因为光合作用的结果,水中溶氧多半处于100%饱和状态,也就是说,Cs – Ct 等于零,Δc/Δt(增氧效率)也等于零。养殖业者应该了解,白天启动增氧机,主要目的在于带动水流,以避免池水的水质发生水平或垂直的分层现象。当然,在阴天,光合作用速率受限,溶氧可能无法达到饱和,则增氧机的运转具有实际增氧的效果。
八、增氧机的种类
增氧机依其增氧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将水带到空气中使充氧,此类以水车式增氧机(Paddlewheel aerator)为代表,另一类为将空气带入水体中使充氧,此类以射流式增氧机(Air injector)为代表。两类增氧机在使用上各有利弊,最好能混合使用,一部射流式增氧机配合两部水车式增氧机。 九、增氧机效能比较
效能
增氧效率(kgO2/kw.hr)
氧化有毒物质 移除过多气体 泡沫分离效果 溶氧日变化幅度
水质混合与去除水质分层效果 十、增氧机的动力与养殖鱼虾产量的关系
水车式增氧机 1马力(2 叶轮) 2马力(4 叶轮)
海水虾 尾数 50,000 100,000
产量 0.6 吨 1.2 吨
尾数 5,000 100,000
鱼
产量 1.5 吨 3.0 吨
水车式增氧机 1.4 – 2.0
+ + + + +
射流式增氧机 1.0 – 1.5
++ - + ++ ++
附注:1. 本资料系依据经验及非正式调查统计
2. 表中所列的鱼虾产量,为水车式增氧机所能支撑的最大产量,还须配合完善的投饵和池塘管理。
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