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 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
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对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 (2).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用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来看待生物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加深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 2、理解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3、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
实施方案:①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 ②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④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理。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按照模型里的说明书进行组装和操作,而是应该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相应的要求进行操作。比如组装的顺序可以设计如下: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双螺旋结构。另外,不同的小组分别组装不同碱基对排列顺序的DNA模型。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0.5 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 cm),订书钉。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了解DNA结构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总结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特点等知识。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