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探讨髓内针固定治疗尺桡骨的临床治疗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探讨髓内针固定治疗尺桡骨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针在尺桡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尺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接骨板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髓内针固定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情况。结果:传统接骨板组优良率为83.3%,髓内针组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接骨板组患者,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死亡。 结论:应用髓内针固定治疗尺桡骨骨折疗效较好,体现了微创概念,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髓内针 尺桡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013-02

尺桡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6%[1]。尺桡骨是远侧复合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前臂的旋转及肘腕关节的伸屈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2]。我院分别采用接骨板和髓内针治疗,对比分析哪种手术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共收治了60例尺桡骨骨折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1岁—58岁。其中前臂中段骨折38例,上段骨折9例,下段骨折7例;桡骨骨折3例,尺骨骨折3例。40例患者通过CT(机器型号:西门子16排、东芝16排)确诊,20例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来确诊(机器型号:西门子1.5t)。 2 方法

2.1传统接骨板手术方法:对双侧均有明显短缩或重叠移位的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在充分显露两侧骨折段后,可先纠正患者短缩移位,再行骨折端及骨折块的复位固定。对于复杂的多段粉碎性骨折患者,可先自桡骨远端背侧切小口,将分离肌腱钻入一枚克氏针通过桡骨远侧段髓腔,同时,将粉碎性骨折段的骨折块复位并用细钢丝捆扎,使克氏针通过骨折块合成的髓腔进入桡骨近侧段主骨的髓腔内,并将骨折端及骨折块复位用细钢丝捆扎,置钢板于桡骨外侧面用多把持骨钳夹持,待复位稳定后,从钢板近端第1 孔开始逐一将克氏针退出,拧入螺钉固定。

2.2髓内针手术方法:在麻醉下进行闭合复位,如复位失败,在骨折处作2cm切口行骨折复位,复位至少需达到50%的对位,必要时可旋转调整髓内针固定位置,使骨折端得到更好的复位。在透视下以克氏针经皮钻孔,进针点为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弹性髓内针的直径应选用相当于髓腔的1/3粗细。直径通常为2-3mm,在尺骨的近端背内侧做一小切口,用骨椎在骺板远端打开髓腔,预弯弹性髓内针后穿入髓腔。在桡骨远端桡背侧,生长板的近端做一小切口,将第二枚髓内针送入,第二枚弹性髓内针应预弯以使其弧度凸侧位于桡侧从而维持骨间膜的张力,于对双骨折,应先复位和固定桡骨。针尾露出骨皮质约1cm并折弯以防髓内针完全进入髓腔,并利于拔出。由于弹性髓内针为非坚强内固定,术后通常以长臂石膏固定,肘关节屈90°。术后4-6周门诊去除石膏,术后3-4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拔出髓内针。 2.3疗效评价标准

优:前臂旋后90。,旋前80°,活动自如;良:前臂旋后>60°,旋前>45°,基本能应付日常生活需要;可:前臂基本能完成旋前、旋后,不影响日常生活。 2.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全部患者都得到术后随访,随访4月-1年,平均8月。传统接骨板组优良率为83.3%,髓内针组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优 良 可 优良率

观察组(传统接骨板)30例 22 3 5 83.3% 对照组(髓内针) 30例 25 2 3 90%

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大约在50—70min,术中出血量大约为60—90ml,髓内针组的手术时间大约在35—50min,术中出血量大约在30—50ml。接骨板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1例经抗炎治疗愈合,1例转为慢性骨髓炎,髓内针组无无神经损伤及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出现。 4 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常见于青少年。尺桡骨双骨折可发生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四种畸形。一般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造成。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尺桡骨骨折复位比较困难,要求高复位后容易移位。对于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固定困难者;上肢多处骨折,骨间膜破裂者;开放性骨折伤,后时间不长、污染较轻者;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功能受限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髓内针固定对尺桡骨骨折是理想的疗法,弹性髓内针易于送出和取出,不必扩髓,减少了骨骺损伤的危险,髓内针预弯可增加对复位有力的控制。弹性髓内针起到分担负荷而不是阻挡负荷的作用,维持了骨骼正常的柔韧性,比钢板和坚强的髓内针更符合生理[3]。具有以下优点:很好的复位、动态稳定骨折、手术时间短、皮肤创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不损伤骨骺板及影响骨的生长发育、不影响骨折局部血运循环、骨折愈合快、拔除钢针方便、患儿容易耐受、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早、护理方便、术后患儿活动方便、低费用、将矫形外科及整形外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微创的闭合复位技术,除了陈旧性和难以复位的骨折外一般不需要切开复位。[4]髓内针具有重量轻、弹性好、刚性强的优点,髓内针预弯在髓腔内形成三个支撑点,为非坚强内固定,肢体活动时存在微动,可刺激骨痂生长。钢板内固定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基本可达到尺桡骨干骨折的解剖复位要求,但由于无足够的抗旋转力,不能长时间维持骨折的对位,且不能使骨折端加压,容易发生骨折端分离、尺桡关节的脱位、半脱位以及旋转畸形,容易影响到术后的功能康复。

术后早期康复护理要注意术,术后2周内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功能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症状,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具体按下列步骤训练:患肢肩关节主动运动(开始阶段可在健手的帮助下进行),患肢前臂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患肢各手指运动和用力握拳及张手运动,健肢前臂肌肉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练习,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绝对禁止患肢前臂旋转运动,练习强度以不引起剧烈疼痛和肿胀加重或以患者感觉轻度疲劳为宜。术后3—4周康复训练以主动活动为主,锻炼肌肉的舒缩活动和关节活动。

综上所述应用髓内针固定治疗尺桡骨骨折疗效较好,体现了微创概念,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君,侯新芳.手法复位闭合弹性钉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73 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10,29(7):462-463.

[2] 王保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7-68.

[3] Lynn T.Staheli 主译 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北京: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66

[4] 翁刘其,李明,许益文.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四肢骨折[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2):218-221.

探讨髓内针固定治疗尺桡骨的临床治疗分析

探讨髓内针固定治疗尺桡骨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针在尺桡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尺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接骨板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髓内针固定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情况。结果:传统接骨板组优良率为83.3%,髓内针组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针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qlpc2dbsb10e609m87w9sc9l3ppgr019u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