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停产,果酒业开始走入低潮。
20世纪90年代初期,葡萄酒适时地转了型,在经过10余年的努力后,干型酒主导了市场的位置,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由于名牌产品的领衔作用,使葡萄酒行业获得了辉煌的发展。但果酒类产品却一直没有走出低谷,行业上缺乏龙头企业,市场上缺乏领衔产品,使果酒行业整体形象得不到树立。目前的果酒产品,品种也不少,但大多数果酒企业都没有形成规模化,更没有突出的品牌在市场取得定位,以致现在全国有多少果酒企业都难以统计,由于达不到国家统计的销售额数,亦未能列入统计范围,所以全国果酒实际产量也难以说清,由此形成资源最丰富、市场潜力大、直接关系“三农”的果酒产品远远落后于其他酒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果酒生产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近几年我国果酒业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如广东省投资建设了数家以荔枝为原料的果酒加工厂,浙江宁波地区也建成了杨梅酒和桑椹酒生产基地。另外,西北地区的枸杞酒、天津的果酒也都进行了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这些,都显示着我国的果酒业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
目前,在世界上虽然果酒占饮料酒的比例为15—20%, 而在中国果酒只占饮料酒的1%不到。我国果酒的人均年消费量为0.2—0.3升,而世界人均年消费量为6升,彼此之间相差甚远,但同时说明我国果酒市场有潜力可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果酒正以其低酒度、高营养、好口感的特点而越来越被众多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尽管短时间内,我国的果酒消费量不可能同比增长,但是,我国的果酒市场绝对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如果我们总是固守在葡萄酒这一传统而古老的领域,将会制约果酒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欧美等国也在大力提倡用苹果、樱桃,梨子等水果来酿造果酒,投放市场后取得了较大成功。据统计,我国水果年
产量约8000多万吨,位居世界首位,而且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我国水果深加工却十分低下,用于加工的不到10%, 其中加工量最大的葡萄也只占20%左右,欧美国家的葡萄80%用于酿酒,巴西、美国的柑橘80%用于深加工,如果水果的深加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我国十分丰富的水果资源和高速成长中的果酒消费市场,因地制宜地实施果酒品种的多样化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过去水果酒生产大都集中在长江以北,主要是利用北方的水果资源进行深加工,如苹果、红豆、越橘、三梅、山楂等。近一两年,南方水果酒的深加工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仅以荔枝为原料的酒厂就有数个,东到汕头、惠来、惠州,中间经过广州,西到茂名地区的高州都在兴建规模性的水果酿酒厂;贵州省利用当地刺梨果进行酒类深加工已成规模;而浙江宁波地区也有数个杨梅酿酒厂和桑葚酒加工厂;此外,西北地区的枸杞酒、天津的果酒也都进行了规模化生产和管理。
果酒品种已由过去的苹果酒、梅子酒、橘子酒、山楂酒等发展到数十个品种,南有杨桃酒、荔枝酒、枇杷酒、红毛丹酒、菠萝酒、杨梅酒、桑葚酒、橘干酒等,北有草莓酒、枣子酒、柿子酒、香杏酒、桃子酒、雪梨酒、南果梨酒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荔枝酒、李子酒、苹果酒等都获得过国际大奖,而梅子酒、枸杞酒的出口量也在逐年递增。
加工技术正在不断提高。水果酒生产已开始采用先进的果汁前处理技术、人工酵母使用、酶工程应用、控温发酵、防氧化防褐变措施、多级膜过滤及无菌灌装等工艺。水果蒸馏酒的生产起点高,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借鉴了国内外生产白兰地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采用果汁分离发酵、壶式二次蒸馏技术等,其技术含量高,
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这些先进加工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水果酒和水果蒸馏酒的产品品质。 3.果酒发展趋势
(1)生产甜型酒厂家增多
调查发现,许多厂家开始从盲目生产干酒向以生产甜型为主、以干酒为辅的方向转变。他们意识到,其他干型果酒超越葡萄酒干酒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果酒最好做成甜型酒。半汁酒在市场上流行了那么长时间,是和它甜甜酸酸的口味分不开的,也说明了这种口味的酒在市场上有需求,虽然产品没有了,但市场不会消失,这个市场最终会被填充,果酒企业要积极争取。同时,作为农业产业化工程,国家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果酒的甜型酒与葡萄干型酒相比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原料成本低,价格上有优势。二是口味具有多样性,避免了象葡萄酒那样口味雷同。 (2)由纯果酒向复合型果酒转变
现在,许多厂家都以生产单一口味的果酒为主,并实行在本地区域销售的政策。目前,在生产工艺的改进上,一些专家提出了复合型果酒的概念,即在半成品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两种不同口味的果酒混合,从而使果酒具有两种不同的风味。比如一种果酒以苹果的香气为主体,另外,还可能含有草莓淡淡的味道。为了避免果实成熟期的不同,可以采用浓缩液冷冻的技术,从而保证复合型果酒的品质。现在,许多果酒厂家开始把复合型果酒作为重点的市场推广产品,比如,山西长治一家果酒厂生产的柿子和草莓的混合酒在市场上销售得就很好。 (3)高度果酒,果酒市场的一个亮点
高度果酒,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葡萄酒产品的进一步延伸,以葡萄或其他水果为主原料,兼容了中国白酒和西方烈酒的特点。从现有产品的市场价格定位来
看,其所瞄准的是茅台、五粮液以及更高档次产品的消费群体;其以酒度作为划分品种的标准,普通产品终端售价在300元/瓶以上,略低于茅台、五粮液;高端产品终端售价在600~900元/瓶,与国窖、水井坊相当。从市场推广来看,其都选择了“国际化”的标尺来进行品类认知传播,比如邀请国际评酒协会、酿酒大师等权威机构或个人,从理论、工艺以及口感评价等方面来认证产品品质,同时借助新品上市会、果酒专业论坛、告知性广告、文化宣传等方式加强认知、促进销售。 高度果酒所具有的兼容特性既是其盲点也是其机会点,消费者认知是其在未来市场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障碍,谁能在新品类进入市场时树立起品牌,谁就将成为该品类的代表,而整个品类市场的扩大,还需要更多企业的进入。当葡萄酒产品在进一步提升产品层次与价格、向更高端领域迈进略显乏力之时,当葡萄酒市场品牌集中度日益增加之时,高度果酒无疑将成为一种新的突破。
2.3 中国果酒行业发展机遇
1.政策的倾斜
中国极特殊的市场环境,政策对一个品类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能左右其未来。国家政策对果酒行业的倾斜,力度在不断的加强。如国家对酒行业四个转变:从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从烈性型酒向营养型酒转变;从勾兑浸泡类酒向发酵类酒转变;从粮食类酒向果露酒转变;就连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关于农业问题中也提到“加快粮食酒向水果类酒的转变”。而在水果重要产区如广东等地,这种对果酒行业的支持政策更越发的明显。行业政策对于果酒的支持,为整个品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 消费者趋势的加强
品类的兴盛,更多的取决于消费趋势的转变。洋酒、葡萄酒对消费者的长期培育,随着新一代消费群的成长,以及他们对自身健康认知的提高,使他们对白酒的消费更加的理性。低酒精度、高营养的营养酒类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2004年国内酒类消费市场布局继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非粮食酒比例快速上升,其中葡萄酒、啤酒份额增长6 %~7 %,高度白酒下降8 %~11 %,果酒的市场占有率开始攀升。
另一方面,洋酒与葡萄酒所倡导的酒文化开始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葡萄酒、洋酒所倡导的享受生活的价值观已初现未来的发展主流的苗头。果酒与葡萄酒极为接近的产品特质,使得新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对于果酒的接受度随之水涨船高,这为果酒的大发展提前完成了消费群的培育工作。
3.试验田带来了成功的信心
果酒的酿造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果酒却一直都未能形成规模,并始终始终处于低档酒的地位,难登大雅之堂,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这种局面在2001年,因为宁夏红等果酒的突然出力,有了突破性改变。宁夏红这一试验成功,用事实证实,无论是消费趋势还是环境趋势,果酒经过漫长的冬眠后,已开始慢慢苏醒,迎来发展的春天。而五粮液等巨头的进入,让整个果酒品类的蛋糕做大成为可能。
4.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极大地支持了果酒的开发研究
在果酒开发研究中,众多新技术得到了应用,如利用超声波、红外线促进果酒陈化;应用桄榔酶对果酒进行澄清;通过低温发酵技术避免维生素降低;利用“阳离子交换法”和琼脂等新澄清法改善澄清效果;利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等微量测定技术及相应仪器设备检测果酒的理化指标等。有了这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