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公司与精益生产
二战以后,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和大野考察了福特汽车公司轿车厂。当时,这 个厂日产 7000 辆轿车,比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多。 但丰田却没有想到仅简单 地照搬福特的生产模式,他认为 “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些改进的可能 ”。回到日 本后,丰田和大野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国情(社会和文化背 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团队工作精神) ,建立了一整套新的生产管理体制,采 用精益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和管理,使丰田汽车的质量、产量和效益都跃上一个 新台阶,变成世界汽车之王。与此同时,其他的汽车公司和别的行业也纷纷采 用这种组织管理方式,使日本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与技艺性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不同,精益生产组合了前两者的优点,避免了 技艺性生产的高费用和大批量生产的高刚性。为此目的,精益生产采用的是由 多能工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和柔性很高的自动化设备。
与大批量生产不同,精益生产的一切都是“精简”的:与大批大量生产相 比,只需要一半的劳动强度、一半的制造空间、一半的工具投资、一半的产品 开发时间、库存的大量减少、废品大量的减少和品种大量的增加。两者的最大 区别在于它们的最终目标上:大量生产强调“足够”好的质量,因此总是存在 着缺陷;而精益生产则追求完美性(不断降低价格、零缺陷、零库存和无限多 的品种)。 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 1、精益生产的出现
由丰田和大野创造的精益生产技术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在大批大量 生产方式下,制造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模的更换是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精度要求 极高,模具的更换即昂贵且费时,需要极高技术的工人来完成。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西方汽车制造商采用一组冲压机来生产同一种零件,于是,他们可以实 现几个月甚至几年不更换模具。对于 50 年代的丰田公司,这种办法却行不通, 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好几百台冲压机用于汽车覆盖件的生产,他们必须 用少数的几条生产线生产所有汽车的冲压件。于是,大野发明了一种快速更换 模具新技术(SMED法——Single Minute of Dies),这种技术使更换一副模具的 时间从 1 天减少到 3 分钟,也不需要专门的模具更换工。随后,大野发现了一 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一、批量生产的成本比大批量生产更低。 造成这种事实有两 种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小批量生产不需要大批量生产那样大的库存(当然包括 设备和人员);第二个原因是在装配前, 只有少量的零件被生产, 发现错误可以 立即更正。而在大批量生产中,零件总是被提前很多时间大批量地制造好,零 件的错误只有到最后装配时才会发现,造成大量的报废或返修。根据后一个原 因,大野得出一个结论, 产品的库存时间应控制在两个、时以内 (JIT 生产和零 库存的起源)。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有高度熟练的和高度责任感的工人组 成的工作、组。但是,如果工人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整个工厂的运
行就会变得一团糟。
2、改变劳资关系,同舟共济
在 40 年代末期,由于整个经济形势不佳,丰田公司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 公司的经营者提出解雇 1/4 的工人,但是收到工人和工会的强烈反对。后来,公 司与工会达成协议: 1/4 的工人被解雇,公司的总管者丰田辞职,作为对公司经 营失败的惩罚; 其余的
工人则得到双倍的保证, 一个是终身雇用, 另一个是工资 随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同步增长而不与工种挂钩。换言之,工人成为公司的一员, 享受公司的一切福利。对工人来说,四十年工龄的工资远比 20 年工资为多。但 如果他转到另一家公司去工作,则他的工龄从零算起,比 20 年工龄的工人还要 少得多(因为其他日本公司也同时开始实行这种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将 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有主人翁的感觉, 迫使他们毕生为公司拼 命工作。他们接受公司指派的任何工作, 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还主动提 出合理化建议,大家都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而公司亦将工人看作自己的资本, 而且是比机器设备更重要的资本。 公司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本的作用, 就不断对 工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工人的技能,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以从雇员身上获得更 大的收益。
丰田公司的经验
1、发现问题随时修改
在大批大量生产企业, 组装线上的工人只重复地执行一些简单的动作, 领班 人不承担组装工作, 他只需保证组装线工人按照规定工作。 这些规定和要求是由 工艺师制定的,并由他负责提出改进工艺的办法。其他像维修工、清洁工、检验 工均各司其职, 发现问题无权当场处理, 必须留到组装线终端的返修厂里给予纠 正。还有一类工作属于“万能工” ,用来顶替那些临时缺勤的工人。在大批大量 生产工厂里,为了保证产量,组装流水线一般不应停下来,否则无法保证产量, 有问题的产品允许继续在流水线上走下去, 直到组装完成后进行返修。 大野认为, 这个制度会造成惊人的浪费, 这种浪费是两方面的: 首先, 组装线以外的任何一 个专职人员都没有对汽车生产产生一点增值, 都是人力浪费。 在这种制度下, 组 装线上的工人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其他人员则重要得多。 大野认为, 组装线 上的工人能够完成其他专职人员的大部分工作, 甚至可以完成得更出色, 因为他 们最了解组装线上的一切; 其次,为了保证组装线不停下来而允许有错误的产品 继续组装下去, 将会使错误不断倍增。 而组装线上的工人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即 可,反正错误后来总会被纠正。对他们来说,放过错误并不会使他们受罚,但任 何使流水线停止的行动都会受到惩罚。这样做的结果是:或者造成错误的累积, 或者由于最前面工序的一个错误导致在返修现场大量拆卸返修工作。
大野的做法截然相反, 首先他把工人分组, 组长不仅要协调全组的工作, 他 本人也承担组装工作。 他领导的工作小组负责一套组装工序, 要求大家共同努力, 搞好他们的工作。 其次,大野把清理工作现场, 工具的小修和质量检查等任务也 都交给小组。 他还要求小组定期集体讨论, 对改进工艺流程提出建议。 这种小组 化工作方式就是Team Work和QC小组工作方式的来源,并被认为是未来制造业 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接着,大野在每个工位都设置了一个拉线,并告诉工人, 一旦发现问题, 只要他们当时解决不了, 就立刻让整个组装线停下来, 然后大家
(整个小组) 都过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与大批大量生产中只有专门负责流水线 的高级管理人员才有权让生产线停下来相比, 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措施。 另外,在 大批大量生产工厂里, 倾向于把出现的问题看成是随机事件, 其思路是单纯的修 复。大野则采取了另外的措施,他制定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制度,叫做 “五个为什 么”,告诉每个工人如何系统地追溯每个差错的基本原因,要层层深入地找问题 的根源,对每个不明白的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 最后找出改进问题的措施, 使这 种问题不致于再发生。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之一。
不难想象, 在大野刚把他的想法付诸实施时, 组装车间一片混乱, 组装线老 是停下来, 工人们也多半感到沮丧。 但当所有的工作小组在识别问题、 并找出其 根本原因方面取得经验后, 差错的数量就大为减少。 在今天的丰田组装厂, 每个 工人都有权让生产线停下来, 但生产线几乎从来没停过。 相反,在西方大批大量 生产厂里, 除组装线的主管以外, 其他任何人无权让生产线停下来, 但生产线却 经常停下来, 并不是为了纠正错误, 停止的原因是由于材料供应和协调问题。 开 动率达到 90%已被认为是管理良好的标志。
更惊人的是生产线的终端, 随着大野实验的进展, 返修工作量不断减少, 使 得出厂汽车的质量稳步上升。理由很简单,因为专职质检人员,不管如何努力, 他也不可能发现象汽车这样复杂产品( 10000 多个零件)的所有差错(特别是组 装后)。
今天的丰田组装厂里,实际上已没有返修场地,几乎没有返修作业。相反, 在今天的许多大批大量生产厂, 有 20%的厂房面积和 25%的工时是用于返修的。 最有说服力的是实际交到用户手里的汽车质量。 根据美国顾客的报告, 丰田汽车 的缺陷是世界上最少的, 可与德国豪华轿车的最佳水平相媲美。 但是,这些德国 豪华轿车是在总装厂里费了大量的调试工时才达到这样质量的。 2、供货环节
汽车制造包括生产超过 10000 个零件,并把它们组装成 100 多个主要部件, 最后组装成产品。 要使所需要的零件具有高的质量、 低的价格, 并在正好需要的 时间到达装配工位, 这是一个复杂的供货大系统。 在大批大量生产厂, 最早的企 图是建立一个集权的订货系统, 所有订货命令都来自最高决策者。 但是, 即使是 斯隆创造的管理方式也无法圆满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零件应自制还是外购, 是 大批量生产厂至今尚未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 但大野和他的同事们却在考虑其他 解决方法, 他们认为解决汽车总装的货源时, 不论总装厂和协作厂的法律关系如 何,问题的实质在于双方共同努力,顺利合作,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共同受 、人 益。
在美国汽车公司里, 汽车上的一万多个零件和总成, 都是由公司总部的技术 人员负责设计,然后公司把图纸交给协作厂,再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合作厂家。 在所有投标单位中,报价最低,质量满足要求、交货时间短的中标。在汽车厂和 协作厂之间的关系属于临时性质的,因为汽车厂常常在协作厂之间变动定货单, 事先并不通知对方。 当汽车工业的市场出现衰退时, 每个公司都各自为自己打算, 都以短期行为来处理业务上的联系。 而丰田公司采取的却是另一种办法, 把厂内自制的配套部分也分离出去, 成 为准独立的第一层次的协作单位, 丰田公司保留了一部分股份。 丰田公司与它们 的关系,就和其他协作厂一样。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 丰田公司与第一层协作厂之 间都相互有对方的股份。此外,丰田公司还和它的协作厂(集团)在人员方面进 行交流。当短期内负荷太大时,把自己的人员借给协作厂,有时,把丰田公司的 高级管理人员输送到协作厂去担任高级职务。 同时,各协作单位都需密切参与丰 田的新产品开发, 持有丰田公司和丰田集团其他成员的股份。 这样,各协作厂与 丰田公司之间互相依赖、生死与共。于是,丰田公司内部推行的一些管理体制, 象 JIT ,也可以推行到其协作单位,构成一个一环套一环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