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摘要】 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1 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1.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
1.3 胆囊息肉
近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⑴息肉直径>10mm(约1/4发生恶变);⑵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⑶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
1.4 胰胆管汇合异常
1.5 遗传学
1.6 胆道系统感染
1.7 肥胖症和糖尿病
1.8 年龄和性别
推荐1: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⑴直径>3cm的胆囊结石;⑵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
瓷性胆囊;⑶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⑷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⑸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⑹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推荐2: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⑴胆囊息肉;⑵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⑶肥胖症;⑷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2 胆囊癌的TNM分期和病理学类型
2.1 胆囊癌的TNM期
2.2 胆囊癌病理学类型
推荐3:胆囊癌的TNM 分期标准及病理学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3 诊断依据
除了临床表现(如右季肋区疼痛、包块、黄疸等)和实验室检查以外,胆囊癌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
3.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3.2 内镜超声(EUS)检查
3.3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
3.4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3.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
推荐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作为胆囊癌的首选筛查手段;MSCT和(或)MRI、EUS检查可进一步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和肝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PET检查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有助于判断局部和全身转移病灶。(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4 病情评估
4.1 胆囊癌T分期评估
4.2 淋巴结转移评估
4.3 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4.4 胆囊癌可切除性判断
推荐5:经临床和超声检查怀疑胆囊癌的患者,应常规行肝脏MSCT和(或)MRI检查,以准确评估肿瘤侵袭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推荐6:胆囊癌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13a组)或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推荐7:对于可能需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预留肝脏结构评估和预留肝脏体积量化评估,以准确判断患者的必需功能性肝体积和预留功能性肝体积。(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5 胆囊癌的治疗
5.1 外科治疗原则
5.1.1 肝切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