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地理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分析: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第二大

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板书】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长江三峡”、“长江三角洲”图,思考:这两幅图片都是河

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学生回答,讲解、归纳)【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况

(1)分类:依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成因:其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过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

(承转)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板书】(1)流水侵蚀作用(教师讲解、分析) 作用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 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过渡)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它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发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河流侵蚀地貌”部分,并读P77图4.17“河谷的演变”,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学生回答,讲解、归纳)【板书】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下蚀和溯源 主要侵蚀方式 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河谷形态特征 陡峭,横剖面 呈“V”形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以侧蚀为主 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78“活动”

(点拨)张家界市地处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落差较大,再加上降雨充沛,溪流发育,随着地壳抬升,溪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两岸地势陡峻,水流湍急,河谷内多急流险滩。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塑造作用——河流堆积地貌。 【板书】3、河流堆积地貌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79“河流堆积地貌”部分,并读P78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思考:①河流堆积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其典型地貌类型是什么?②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讲解、归纳)【板书】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典型地貌及组成: ①典型地貌:冲积平原

②组成: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种类型组成 组成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部分 以谷口为顶点呈山区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扇形,顶端到边洪积——冲山前 积平原 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低,堆积物颗粒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由粗变细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河流 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河漫滩平原 中下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游 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入海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三角洲 口的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引导海滨读P79“案例3: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放射状 地区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79—80“活动”

(学生回答)(点拨)

1、从实验来看,细沙的堆积体外形具有山前洪积扇的特征。 2、山前洪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呈扇形分布。

3、此实验不能反映山前洪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因为没有水流携带,泥沙完全受重力和惯性作用,较大颗粒会出现在外缘。

汊顶点向海洋呈稠密,河道由分地势平坦,河网地势平坦、宽广 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缘地势逐渐降

高中地理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q90w8uqgh02ra61x73m28mwx147wg01cs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