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马鼻疽 (Glanders) 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 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鼻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马鼻疽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
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的饲养、 经营和 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以马属动物最易感,人和其它动物如骆驼、犬、猫等也可感
染。
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它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 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本病无 季节性 ,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 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
本病的潜伏期为 6 个月。 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C )和颌下淋 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 肺部可出现半浊音、 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 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汁, 鼻
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 色圆形结节突出黏膜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 缘不整,隆起如堤状, 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 皮肤鼻疽常于四肢、 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 结节破溃排出脓汁, 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 底部呈油脂样, 难以愈合。结节常沿淋巴管径路向附近组织蔓延, 形成念珠状的索肿。 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见明显肿胀变粗。
慢性型 临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 脓性鼻汁, 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 有的在鼻中膈形成放射状 斑痕。
2.3 病理变化
主要为急性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 渗出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急 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 增生性为主的鼻疽病变见于慢性鼻 疽。
肺鼻疽 鼻疽结节大小如粟粒,高粱米及黄豆大,常发生在肺膜 面下层,呈半球状隆起于表面,有的散布在肺深部组织,也有的密布 于全肺,呈暗红色、灰白色或干酪样。
鼻腔鼻疽 鼻中膈多呈典型的溃疡变化。溃疡数量不一,散在或 成群,边缘不整,中央象喷火口,底面不平呈颗粒状。鼻疽结节呈黄 白色,粟粒呈小豆大小, 周围有晕环绕。鼻疽斑痕的特征是呈星芒状。
皮肤鼻疽 初期表现为沿皮肤淋巴管形成硬固的念珠状结节。多
见于前驱及四肢,结节软化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溃疡,溃疡有堤状 边缘和油脂样底面,底面覆有坏死性物质或呈颗粒状肉芽组织。
2.4 实验室诊断
2.4.1 变态反应诊断 变态反应诊断方法有鼻疽菌素点眼法、 鼻疽菌素皮下
注射法、 鼻 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法,常用鼻疽菌素点眼法(见附件) 。
2.4.2 鼻疽补体结合反应试验(见附件) 。该方法为较常用的辅 助诊断方
法, 用于区分鼻疽阳性马属动物的类型, 可检出大多数活动 性患畜。
2.5 结果判定 无临床症状慢性马鼻疽的诊断以鼻疽菌素点眼为主, 血清学
检查 为辅;开放性鼻疽的诊断以临床检查为主,病变不典型的,则须进行 鼻疽菌素点眼试验或血清学试验。
2.5.1 具有明显鼻疽临床特征的马属动物,判定为开放性鼻疽病 畜。 2.5.2 鼻疽菌素点眼阳性者,判定为鼻疽阳性畜。 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 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 督机构报
告。
3.2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 告管理办
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 疫情处理
4.1 发现疑似患病马属动物后,畜主应立即隔离患病马属动物, 限制其移
动, 并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动物防疫监督机 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 床症状检查、病理检查、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并根据诊断结果 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4.2 确诊为马鼻疽病畜后, 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 管理部门
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 采集病 料、调查疫源, 及
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并将疫情逐 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 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等强制性控制、扑灭 措施,并通报毗邻地区。
4.2.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 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马属动物的同 群畜所在的养殖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散养情况下, 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自然村(屯) 。
疫区 由疫点外延 3 公里范围内的区域。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 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
受威胁区 是指疫区外延 5 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 封锁
按规定对疫区实行封锁。 疫区封锁期间, 染疫和疑似染疫的马属 动物及其产品不得出售、转让和调群 ,禁止移出疫区;繁殖马属动物 要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配种; 种用马属动物不得对疫区外马属动物配
种;对可疑马属动物要严格隔离检疫;关闭马属动物交易市场。禁止 非疫区的马属动物进入疫区, 并根据扑灭疫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 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
4.2.3 隔离
当发生马鼻疽时, 要及时应用变态反应等方法在疫点对马属动物 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将马属动物群分为患病群、疑似感染群和 假定健康群三类。立即
扑杀患病群,隔离观察疑似感染群、假定健康 群。经 6 个月观察,不再发病方可解除隔离。
4.2.4 检测
疫区内须对疑似感染马属动物和周围的马属动物隔离饲养, 每隔
6 个月检测一次,受威胁区每年进行两次血清学(鼻疽菌素试验)监 测,直至全
部阴性为止 ;无疫区每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测。
4.2.5 扑杀
对临床病畜和鼻疽菌素试验阳性畜, 均须在不放血条件下进行扑 杀。
4.2.6 销毁处理
病畜和阳性畜及其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按照 GB16548 《畜禽 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进行无害化处理。 焚烧和掩埋的 地点应选择距村镇、 学校、水源、牧场、养殖场等 1 公里以外的地方, 挖深坑将尸体焚烧后掩埋,掩埋土层不得低于 1.5 米。
4.2.7 消毒
对患病或疑似感染马属动物污染的场所、 用具、物品等严格进行
消毒;污染的垫料及粪便等采取堆积泥封发酵、 高温等方法处理后方 可使用。
4.2.8 封锁的解除
疫区从最后一匹患病马属动物扑杀处理后, 并经彻底消毒等处理 后,对疫区内监测 90 天,未见新病例;且经过半年时间采用鼻疽菌 素试验逐匹检查, 未检出鼻疽菌素试验阳性马属动物的, 并对所污染 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它
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