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355建筑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主编:掌心博阅电子书第 1 页,共 18 页
www.handebook.com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第 2 页,共 18 页
www.handebook.com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355建筑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之中国建筑史论述题精编
1. 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2. 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类型
【答案】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较多,主要可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含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含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含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以上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类型:A.金箱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如佛光寺正殿;B.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两个区域,如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阁;C.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如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D.分心槽:用一侧的中柱将平面分成两部分,如蓟县独乐寺山门;E.减柱造:将若干内柱抽减掉,如广胜下寺、永乐宫三清殿。
3. 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
第 3 页,共 18 页
www.handebook.com
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4. 请概述徽州民居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外建筑史(笔记)》P25)
【答案】历史背景:
(1)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地狭土瘠,田少民稠,徽人不得不弃田经商; (2)商人赚钱后回家建房,促进了徽州民居的发展; (3)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设贞节牌坊、祠堂。 特点:
(1)按风水选择村址。
(2)建筑以楼层为主,明中叶以前,底层低,上层高,祭祖在楼上,以后则反之。
(3)重雅,重装饰(白墙灰瓦),具有自然美与雕琢美的两重性。外观尺度宜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白墙灰瓦,特别是层层迭落的马头山墙,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极富飘逸的运感。
(4)冬瓜梁结构体系,明间抬梁,山墙穿斗式,上下柱有不对位现象。
(5)五岳朝天、四水落地。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不仅起到过渡认间、联系空间、组合空间的作用,大小天井的穿插给建筑空间的组合带来极大的灵活性。
(6)防火、排水、排烟处理较好。防火: 屋顶均为硬山,带封火山墙,外墙少开窗; 排水:四水落地,天井内设排水沟; 排烟:陶土管。 徽州天井院主要特点:
(1)以毗连的,带楼层的正房、两厢房围合成“三合天井院”基本单元; (2)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 (3)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维护; (4)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 徽州民居平面形式:
5. 举例说明古代木构的成就(以唐或宋为例)?
【答案】(1)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2)木建筑解决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木构架已定型化
(3)已经形成殿堂厅堂亭榭基本构架形式。斗拱结构功能、构造机能也能发挥极致,走向成熟 (4)除硬山外,其他屋顶形式均已出现。台基形式完备(素方、上下枋、须弥座) (5)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真实成熟。 唐代建筑的特点: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 4 页,共 18 页
www.handebook.com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6. 北魏洛阳的特点:
【答案】(1)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 (2)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
(3)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
(4)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
(5)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
(6)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和发扬。
(7)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7. 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答案】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第 5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