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预测题及范文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二十四史”这个概念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还只有“三史”之称,到了清朝,才经乾隆皇帝从上千史书中选定二十四部,正式命名为“二十四史”。到了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把《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很多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是把《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你能说出几个?”在场的青年学生给出了下面的回答。 甲:《史记》《汉书》,还有《三国演义》吗? 乙:现在不是都说《二十五史》吗?
丙:《史记》《资治通鉴》,还有《聊斋志异》。 丁:《二十四史》不是一本书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可以理解为提示语,所陈述的主要内容为“二十四史”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历代有识之士于上千史书中遴选出来的精华。其所指非常明确,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条绵延千年的浩瀚长河。一个合格的国民一定要了解民族的过往,牢记民族的记忆,了解了这些才能弄清我们民族来路的问题。
第二部分陈述的是当下青年学生对“二十四史”这一基本国学常识所知甚少甚至无知的现状。这种状况令人大跌眼镜,也让我们痛心于历史精神血脉的断流,这种对民族文化来路的无知,对民族记忆的遗忘甚至割断,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 综合材料,考生构思时应紧紧围绕“史识缺失”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思考:青年学生为什么缺失史识这份精神营养?有何后果?在新的时代应怎样改变这一现状?任何脱离这一思考基点的构思和写作都是偏题。
2.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层垒积淀的历史文化如此无知是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我们要知古以鉴今,从过往经验中汲取人类的智慧之光和浩然之气,以便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瞩望未来。然而当下青年的阅读视野
褊狭,煌煌二十四史,连名都不识,更谈不上识其质,又何谈启智明理?所以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也是对未来的高度负责,不忘来路,方知归处。所以行文中应体现对这些青年学生无知的思考,切不可为其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强词夺理,任何认为学生行为有一定合理性的构思都是跑题。
3.内容限制。“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材料中有两个关键点:“二十四史”的逐步形成是奋斗的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而又波澜壮阔的心灵成长史和精神奋斗史,它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吾辈青年要以敬畏之心守住根脉;青年学生的史识缺失是令人痛心的现实,时代青年应该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传承前辈积淀的经验和智慧,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要成为无根的一代。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思考青年学生和民族记忆的内在关联,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开放性
1.问题解决的方案是见仁见智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对史识的缺失和无知确实令人痛心。站在时代的节点,我们要不时回头看,倾听历史的回声,因为每一次历史的回眸都是精神的净化,要回望和传承;青年学生更应该阅读史学经典,汲取精神的钙源,如此才能增强我们的骨气和底气;传媒也应摒弃泛娱乐化的低俗,要有自觉的历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