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VIP专享]2005年昆明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反应),充分反应后冷却,滤去杂质,将所得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从中取出25.00mL待测液置于锥形瓶中,再用0.02mol/LK2Cr2O7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当滴入15.00mL K2Cr2O7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 )Cr2O72― +( )C2O42―+( )H+ ──( )Cr3+ +( )CO2↑ +( )(2)0.02mol/LK2Cr2O7标准溶液应置于

(“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3)下列实验操作中,可能使所测MnO2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后未将烧杯、玻棒洗涤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D.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K2Cr2O7标准溶液润洗2至3次

(4)根据题目所给条件,你认为该研究小组是否可以求得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 。

说明:若回答“可以”,请给出计算结果;若回答“不可以”,请说明为什么。该题考核的内容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和滴定实验原理和技能、化学计算原理等中学化学的诸多主干知识,是一道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推理、评价的综合试题。题目给出的信息多、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解题时必须进行知识的梳理迁移,综合分析题中所给数据,并结合实验技能和计算原理,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试题梯度设计合理、难易适中、层次清楚。此题在考查学生是否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很好的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实验和计算推理的能力。

第(1)问,考生只要能找对K2Cr2O7和C2O42―中得失电子的总数,再用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的知识,就能顺利得分。难度0.61,说明还有相当多的考生没能掌握。在配平上丢分有些可惜。

第(2)问,该问的关键是要熟悉滴定管的结构,并了解橡胶管可被强氧化性物质所氧化。这就看考生在学习橡胶管可被强碱腐蚀时是否注意了知识的适当拓展。

第(3)问,既有实验操作、又有反应原理和计算原理,而且用标准K2Cr2O7溶液滴定的是过量的C2O42―,而不是直接滴定MnO2。这一曲回,考住了不少考生。

第(4)问,涉及到整个实验的评价,题干给了较多的数据,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27(14分)A是一种新药的主要成分,经元素分析,知其分子内含C、H的质量分数分

化学·第6页 共13页

别为54.5%和9.1%。在一定条件下,A可实现下列转化。其中,在浓硫酸和加热条件下,E与乙酸按1:1反应只生成一种有机物F。试回答下列问题。

AAg(N H3)2+溶液 H2催化剂

B稀H2SO4 浓H2SO4

1molC与足量的Na 加热反应可生成1molH2C D含有一个—CH3的四元环化合物E乙酸 浓H2SO4加热F(1)A的最简式为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写出F的结构简式: (3)写出C →D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 。。

(4)写出一种与D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该题属典型的有机化学框图推断题,考核的主要知识有: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确定,有机物结构即官能团的分析判断,加成、酯化、银镜等典型有机反应,同分异构体推导。

该题以有机化学知识为载体,对学生应具备的观察能力、推理和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进行了较好的考查。该题的难点是:既要求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非常熟悉,又要求学生正向推理、逆向推理相结合,定性推导与定量判断相结合。D的可能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较大的开放性,对学生同分异构体的知识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成为全卷难度值低于0.3的试题之一,这进一步说明,有机推断题仍然是考生在高考中的难点之一。

解题思路:据题意得知A发生银镜反应的产物与稀H2SO4作用生成的C中一定含有二个—OH;C在浓H2SO4存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产物D为含有一个—CH3的四元环化合物;综合上述可初步判断D为内酯、C为羟基酸、A为羟基醛。再由A与H2加成得二元醇E,且E与乙酸按1:1酯化只生成一种有机物,说明E为对称二元醇,从而,逆推知A的结构为:OH—CH2—CH(CH3)—CHO。另可通过题给C、H的质量分数进行简单计算验证A的分子式确实为C4H8O2,因而,相对分子质量为88、最简式是C2H4O;F是E的乙酸酯。最后,根据同分异构体知识推出D的任一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考生在书写F和D的结构简式时,许多人将甲基的位置写错,这主要是对题给信息中只生成一种有机物的含意不理解所致。在写酯化反应时,不写生成物水,这在高考中也是常见

化学·第7页 共13页

现象,说明考生对酯化反应、取代反应的本质理解还不够到位。第(4)问0.09的难度又一次提醒我们,同分异构体的推导仍是诸多考生的一大难点。

28(14分)求是学校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CO2制取装置,该装置简易好用,可以做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现有下列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漏斗(1个)、单孔橡胶塞(1个)、球型干燥管(1个)、带活塞的玻璃导管(1根)、有孔塑料圆形隔板(1块)、橡胶管、玻璃纤维;浓硫酸、浓盐酸、碳酸钠、碳酸钙、蒸馏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1所示装置原理和特点设计一个制取CO2的简易装置。画出该装置的示意图。(铁架台和夹持装置 可省略不画。以下代表实验仪器的符号在画装置图时可选用)

图1

漏斗 单孔橡胶塞 带活塞的玻璃导管

球型干燥管

。。。

(2)制取CO2时应选用的化学试剂是 (3)简述所设计装置原理和操作方法 (4)若用排液体法收集CO2,以下液体中可以选用的有(填编号)

A.饱和Na2CO3溶液 B.饱和食盐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D.煤油(5)利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常见气体(至少写两种)

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课本实验进行创新的模板。背景材料源于教材,但活于教材,高于教材,致力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第(1)问的思考过程实际就是一个通过很熟悉的实验进行改进,领悟、创新的过程。第(3)问的答题基础是第(1)问,第(1)问能完成,第(3)问就只是个文字表达能力的问题。第(2)、(4)问的设计要求学生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学生如果能根据教材学习过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相关知识,对题给物质进行比较、筛选、优化组合就能完成。第(5)问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要比较熟悉并深刻理解中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

该试题的设计对《考试大纲》要求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其中,实验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

化学·第8页 共13页

实验方案的能力。试题的设计,做到了对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有利,而让那些只看不做、动口不动手的考生不易得分。思维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能将实验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并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自学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设计不偏、不怪、不是很难,(1)—(5)问设置有梯度。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说明》P399页例3找到该试题的影子。是一道与2005年《考试大纲》吻合度较好的试题。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导向明确。

在答卷中做了(1)(3)问的考生中有近一半的是把题干的图1搬下来用;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违背题意随意增加各种仪器,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叙述混乱无序,不得要领。测试结果,(1)(3)问的难度分别为0.06和0.05,整题难度为0.31。所有这些告诉我们,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化学实验题是突出学科特色和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的重要题型,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在后期的复习中,有必要对实验试题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29(16分)A盐是一种带有结晶水的淡蓝绿色晶体,溶于水后可电离出三种离子。用A盐进行以下实验:

① 准确称量3.920gA溶于适量的稀硫酸中,配成100mL淡绿色溶液。②

取此溶液20.00mL加入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生成的气体恰好被

20mL0.10mol/LH2SO4完全吸收(生成正盐)。

③ 另取出20.00mL此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02mol/LKMnO4溶液滴定(不需用指示剂),当到达终点时,用去KMnO4溶液20.00mL。

再取20.00mL此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将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经

称量质量为1.00g。

⑤ 将3.920g晶体中的阴离子全部转化成钡盐,得钡盐4.66g。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①中,不把A盐直接溶于水的主要原因是

(2)写出步骤②中的化学方程式(至少3个),其中,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要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A盐的化学式为

(4)为求得A盐的化学式,以上的实验步骤中,哪些步骤不需要并且是错误的(填编

化学·第9页 共13页

号) ;错误的原因是 。

这是一道利用推断验证形式考核中学化学诸多主干知识的试题。涉及到的知识有Fe2+ 、NH4+

、SO42-、KMnO4的性质,盐类的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物质的分类,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确定,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方案的创新评价,守恒思想的具体应用。试题梯度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解题思路:从A是一种带结晶水的盐,溶于水后电离出三种离子,可初步推断出A是一种复盐。从步骤①配成的溶液呈淡绿色可推知盐A可能含有Fe2+,为抑制该离子的水解,故加入适量稀H2SO4。从步骤②知道此盐溶液能与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此气体又可被H2SO4吸收,说明为碱性气体NH3,故盐A中含有NH4+,且n(NH4+)= 4×10-3mol,则3.92g中含n(NH4+))=

0.02×0.1×2

=

100?4?10?3?2?10?2mol。从步骤③可知该盐20溶液能与强氧化剂KMnO4反应,说明盐A中含有还原性离子,进一步证明了还原性离子Fe2+的存在,运用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可求出n(Fe2+)= 0.02×0.1 = 2×10-3mol,则3.92gA盐中含n(Fe2+)=

100?2?10?3?1?10?2mol。从步骤⑤可判断该盐A含有SO42-,且204.66g?0.02mol。由此根据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求

233g?mol?1SO42-的物质的量为n(SO42-)= 出结晶水的物质的量为

(3.92?0.02?96?1?10?2?56?2?10?2?18)g?2n(H2O)= mol,故n(NH4+)?6?10?118g?mol︰n(Fe2+)︰n(SO42-)︰n(H2O)= 2×10-2︰1×10-2︰2×10-2︰6×10-2 = 2︰1︰2︰6,所以该盐A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步骤④具有干扰性,此步不但不需要而且是错误的,因为从步骤①②③⑤即可回答第(3)问。另外如果用步骤④的数据进行计算,由于得到的硫酸钡有一部分来自稀硫酸,将导致计算结果有误差。

能力考查:此题较好的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观察能力、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创新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

该题取材于现行高三教材P85的示例3。但学生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第(1)设计为基本送分题,测试结果难度为0.24;第(2)问任意写出3个离子方程式就能得9分,而要求的这3个离子方程式就是中下水平的考生也应得分的,然而,测试结果却给出了0.14的难度值;(3)、(4)问的难度分别为0.01和0.07,整卷难度0.125!测试结果太出乎预料。这道

化学·第10页 共13页

[VIP专享]2005年昆明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反应),充分反应后冷却,滤去杂质,将所得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从中取出25.00mL待测液置于锥形瓶中,再用0.02mol/LK2Cr2O7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当滴入15.00mLK2Cr2O7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1)配平:()Cr2O72―+()C2O42―+()H+──()Cr3++()CO2↑+()(2)0.02m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q0ad6scpx1jxus0hkxz44s0w0d4pn00w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