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觉积累优美词句。3.能读懂课文,想象画面,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4.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仿照旁批,批写三峡秋景的特色。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教材简析

这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通过三峡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描写,从总体上写出了三峡成熟的气息。第2~7段为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通过描写橘树、柚树上露水的变化和阳光照耀色彩的变化展现了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中午,通过对阳光照耀下江水的变化的描写突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通过描写青色透明的雾中景物的变化,显示了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的特点。夜晚,通过对岸边渔火、江心灯标和天上月色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秋天夜晚的宁静神秘。最后,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使读者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有壮美(中午的热烈),但更多的是柔美(早上的明丽、下午的朦胧、夜晚的幽静)。教师要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三峡美景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受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在读中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读中学习和借鉴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解读与提示

*此处旁批引导学生通过叶子“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去领会三峡秋天的成熟气息。*课文的留白处,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旁批,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明丽。*“群峰”像武士一样披上了金甲,“阳光”像顽皮的小孩一样在水面跳跃,长江变成了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这一句把拟人、比喻、写实融为一体,将三峡中午热烈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不同的语气:“群峰披上金甲”要读得庄严一点;“阳光在水面上跳跃”要读得活跃一点;“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要读出气势。*下午,三峡披上一层青雾,变得有些朦胧。“拥”这个动词用得很妙,使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感。*“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把三峡夜航写得生动有趣。*“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通过比喻、拟人来写山的陡,使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陡。注意,此处“仿佛……”不是比喻,而是抒写感觉,也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法。沉沉欲睡的江水、墨一般黑的山、如瀑布似素锦的月光衬托出三峡夜色的幽静。*第2~6段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三峡之秋的景色特点,显得层次清楚。*怪不得这般景色,是中秋的月夜。*识字写字教学:本课生字中,“蟒”、“驳”、“曳”都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记住它们。“蟒”可以用联想记忆法:“一只虫看见一只小狗藏在草丛中”。“曳”不能多写一点。*课后第1题:提倡学生自觉地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课后第2题:要引导学生在批读时关注本文的写作顺序,同时抓住三峡秋景的特色。*课后第3题:一边细读课文,一边依照第一段的旁批,写出自己感受到的三峡秋景的特色,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后第4题:此题是对高段教学中忽略识字的一个提醒。这些都是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教师应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学设计参考

一、话说三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1.快速扫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三峡一天中哪些时候的景物?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早晨、中午、下午、晚上。3.你觉得三峡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最喜欢的段落,把你品读到的最美的句子勾出来,在课文旁边批出自己的感受。三、“游览三峡”,交流感受1.你认为三峡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美?谈谈你的感受。2.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确定顺序。)中午:(出示段落。)(1)中午的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板书:热烈。)(2)抓住课文中拟人和比喻的句子,体会长江在阳光下奔腾、咆哮的动态美。(3)站在长江边,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描绘一下长江呼啸着,奔腾流去的壮美景象。(4)指导朗读。下午:(以读代讲。)(1)(出示图,伴以舒缓的音乐。)“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学生轻柔地跟读。)(2)此时,假如我们就坐在长江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板书:朦胧。)3.你还喜欢三峡什么时候的美景?早晨:(1)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峡早晨的明亮、美丽?(3)学生从露水、白霜、绿叶金实,从橘树和柚树闪烁着的阳光,从清凉的峡风来体会三峡早晨的明丽的美。(4)(出示图)此时,我们好像就站在船头,迎着凉爽的峡风,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捧着书,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出三峡早晨明丽的美。夜晚:(1)三峡的夜晚是怎样的?(板书:静谧。)(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3)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渔火和灯标闪闪烁烁,长江沉沉欲睡。)(4)指导朗读。(5)三峡的夜晚美吗?用横线画出来,仔细体会。(6)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黑森森的峭壁,像瀑布一般的月光,圆圆的明月,闪闪烁烁的渔火、灯标,给人以静谧的美感。(7)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老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你们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谈自己的见解。(点明时间,前后照应,使景色更美丽……)老师小结。四、赞三峡三峡的秋天,有时如明丽的小诗,有时如奔腾的巨龙,历来多少诗人写诗赞美过它,你们也想赞美它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小组合作—汇报。五、总结1.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1)以时间为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生动、具体。(2)全文结构巧妙,开头结尾相互照应。(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2.教师总结。3.展望长江三峡美好的明天。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明丽热烈朦胧静谧(王忠莲)参考资料

☆关于作者方纪原名冯骥,1919年生,河北束鹿县人,现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集《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三峡之秋》写于1956年10月。《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关于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合长90千米。瞿塘峡亦称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千米,以其雄伟壮观著称。巫峡自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口起,到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止,全长46千米,以幽深秀丽闻名天下。巫峡分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峡中多云雾,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西陵峡西自宜昌市秭归县的香溪口,东到宜昌城头的南津关,全长66千米。由庙南宽谷把它分割成东西两段峡谷,依次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黄猫峡等,峡内多险滩急流。三峡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记载着多少动人的历史事迹。其中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和三游洞等,好像把人带进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优美丰富,从神女峰的传说到屈原和昭君的故事,似在人们面前展开一部民间文学的瑰丽长卷;三峡的山和水,千姿百态,又似引导人们巡礼于一条彩色画廊之中。古往今来,长江三峡曾唤起无数游客的感情共鸣,激励起对中华民族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 - 图文

教学目标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觉积累优美词句。3.能读懂课文,想象画面,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4.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仿照旁批,批写三峡秋景的特色。教学准备朗读磁带,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教材简析这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pu0l55c0t7l7tx29ybm0wacw0f2i000g9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