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10台机24小时总产能
=每分钟生产量×每天作业时间÷(1+时间宽松率)×机器台数×开机率 =80×1440÷(1+10%)×10×90 =942545
即10台啤机24小时总产能为942545 pcs。
3、计算生产计划期间,每种机器的每日应生产数。
每种机器设备的总计划生产数÷计划生产日数=每日应生产数 4、比较现有机器设备生产负荷和产能调整:
每日应生产数小于此机器总产能者,生产计划可执行;每日应生产数大于此种机器总产
能者,需要进行产能调整(加班、增补机器或外协等)。
● 短期的生产能力如何调整?
当出现临时的加单,生产数量有较大的变动,人力负荷与机器负荷均较为繁重时,调整的方
法有:
1、 加班、两班制或三班制,机器增加开机的台数、开机时间。 2、 培训员工的熟练操作程度,增加临时性的工人。 3、 一些利润较低或制程较为简单的可以发外包。
第二节
销售与生产计划
● 缺乏良好的销售计划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缺乏良好的销售计划可能产生以下不良后果:
1、 因销售计划工作不完善,因此材料、零件的购置数量、购置时间不准确,材料购备时间的延
长,造成交货期的延长。
2、 因销售计划不准确,机器设备在调试等方面未有充分的准备,产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 3、 销售计划淡季、旺季预测的不准确,造成人员招聘的无计划,因此时而大量招人,时而大量
裁人,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且对公司人心造成严重影响。
● 月出货计划与月生产计划应如何协调?
限于物料、人力、机器等各种原因,销售部门的月出货计划与PC部门的月生产计划往往
不可能完全一致的,PC部门可能根据人力负荷、机器负荷、物料进度、工艺、环境等因素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最大限度地使生产计划即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又能符合客户的要求。出货计划与生产出率计划协调的方面主要有:
1、 出哪订单:当订单数量超过生产能力时,根据轻重缓急协调出哪些订单。 2、 出哪些客户的订货:哪些是重点客户,哪些是一般客户,哪些客户可以协调。 3、 出哪些产品:纵观全局,选择出哪些产品最有利。 4、 产品的数量:产品数量出多少有利于生产的安排。 5、 总数量是多少。
6、 根据以往的情况,保留适当的时间余地,以利于紧急加单使用。
● 周出货计划与生产计划如何协调?
周出货计划是生产的具体执行计划,其准确性应非常高,否则,无充裕的时间进行修正和
调整,周生产计划应在月生产计划和周出货计划基础上进行充分协调,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1、 人力负荷是否可以充分支持,不能的话,加班、倒班是否可以解决。 2、 机器设备是否准备好,其产能是否可以解决。
3、 物是否已到位,未到位是否完全有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到位。
4、 工艺流程是否有总题,有问题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 5、 环境是否适合生产产品环境的要求。
● 生产计划的作用有哪些?
通常生产计划都是预先做好下月、下周的生产计划,由于事先安排好了工作进度,因此各部
门可以很容易控制生产成效。早在生产计划排程定案前,就将所有可能预期会发生的问题解决掉了,因此可以节省时间并减少成本。生产计划主要有以下作用: 1、 可以很容易看出各部门与每一机器的工作负荷。
2、 机器时数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因此可以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3、 制造部门的组长、领班可利用所列出的工作标准。
4、 周生产计划更可进一步分解成日计划,以供基层生产管理人中控制。 5、 可明显看出机器超过负荷或机器使用率偏低,以便作适当的调整。
● 生产的类型可分哪几种?
生产的类型有两种:
1、 需求计划型(BTN型):是销售部门根据产品、市场状况以往销售业绩、增长速度、销售方
法等做销售预测,根据此预测来设定最低的成品存量,而有计划进行生产的一种类型。 2、 订单生产型(BTO型):是不进行销售预测,接到客户的订单后即安排生产的一种类型。
● 需求计划型与订单生产型的优缺点有哪些?
1、需求计划型的优点有:
◆ 备有一定存货,可防备旺季时的产能不足。
◆ 准备较为充分,因此在人力、机器、物料上有良好的计划。 ◆ 因能提早准备,交货能及时。
◆ 能调节淡旺季的人力需求,人员较为稳定,产品品质有保障。
2、需求计划型的缺点有:一旦销售预测不是很准确,容易造成成品浪费。 3、订单生产型的优点有:根据订单安排,人力、机器、物料上不会造成大的浪费。 4、订单生产型的缺点有:
◆ 人力、、机器、材料准备不充分,容易延误交期。 ◆ 容易造成旺季时的产能不足。
◆ 容易造成人力需求上的大起大落,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和生产品品质。
● 订单生产型(BTO)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
流 程 责任单位
送 货 物料分析与请购 设计 销售部门
下达亲单 接受亲单 顾 客
生产计划 工程部门
物料采购 计划部门
收发料
● 周生产计划决定后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物控部门
采购部门
供应商
物料仓
生产部门
成品仓
成品仓
周生计划方案决定后,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准备: 1. 人员:人力负荷是否合理,人员是否符合需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