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外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0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国外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

自2006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飙升48%,截至2008年4月15日,苏丹、海地、喀麦隆、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墨西哥、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发生了粮食骚动。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各国政府采取了各项政策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中、美、俄、日、印农业发展对比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采取有力措施和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以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统计数字为依据,用具有可比性的指标对中、美、俄、印、日五国农业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农业发展水平对比

1.农产品总量、人均产量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谷物、鱼类和肉类总产量均居首位,谷物总量比美国还多1/3左右,是印度的近2倍,日本的40倍,俄罗斯的6倍。鱼类总量比其他四国总量之和还多,肉类总产量是美国的近2倍,但中国人均谷物产量仅有339kg,连美国的1/5都不到,比俄罗斯还少200kg;人均鱼类产量与日本、俄罗斯相近;人均肉类产量是美国的1/2左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

2.农业产值、人均值对比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第一产业GDP无论是按照USD还是PPP计算都很大;按USD计算,中国农民人均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l/60,按PPP计算相当于美国的1/15。因此中国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比重大。美国、日本由于农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很低、机械化比较高,因而农业人均产值很高。特别是美国农产品大多过剩,大量出口创汇,是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进一步增加了本国农业人口收入。俄罗斯由于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量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农业人口人均收入也是中国的5倍左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要提高中国农业人口的收入,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减小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二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

1.耕地资源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美国耕地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15%,人少地多。俄罗斯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8倍,也高于美国人均水平。印度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l/3,但其耕地面积比中国多2 960万hm2。耕地的土壤条件和水热条件也好于中国。日本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仅为中国的1/3。耕地资源对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排序依次为美、俄、印、中、日;美、俄为耕地丰富型,中、印为自给型,日为短缺型。中国的耕地资源人均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之路。

从海洋面积看,美国仍是优势巨大;相对而言俄、中、印海洋面积较小,日本优势明显。随着人类利用海洋资源能力的提高,美、日两国发展海洋渔业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2.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条件 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4 780亿m3,人均8 309m3(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每万平方公里为25.7亿m3,水资源较为丰富。其联系全国的内陆水运、水资源和水能网,极大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俄罗斯水资源总量45 072.5亿m3。人均31 475m3,每万平方公里为26.4亿m3,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相对湿润,缺点是其亚洲部分方部水土与热量结合不佳。

印度水资源总量19 077.6亿m3,人均1 729m3,每万平方公里为58亿m3,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辽阔,水、土、热的结合状况好于中国。

日本水资源总量4 240亿m3,人均3 310m3,每万平方公里为112亿m3,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中国水资源总量28 100亿m3,人均2 200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每万平方公里为25.7亿m3,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遭受旱灾的耕地面积超过2 666.67万hm2。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人口和耕地分别占了34.7%和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84%的水资源量集中在了人口占53.6%、耕地占34.7%的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限制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对比

1.机械化水平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美国、日本的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中国的拖拉机和收割机使用量仅为日本的l/66和1/80。美国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最少;日本致力于发展高度机械化与劳动密集型农业;俄罗斯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粗放,机械和化肥使用量最少;印度机械化水平较低,但平均每千公顷土地上拖拉机使用量仍是中国的2倍;化肥使用量不及中国的一半。美、俄、日、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口的人均耕地分别是中国的212、56.7、7、2倍;农业经济入口人均耕地资源量的严重不足使得中国耕地生产潜力和生产效率都是最低的。

2.水利设施比较 美国政府为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问题,长期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优先安排灌排工程项目。1902—1991年间,完成了106亿美元的水利工程补助性投资。为鼓励农民兴建水利工程,政府通常采取向农民赠款建设工程的办法,一般赠款额为工程总投资的20%。在税收方

面,水利工程免交任何税赋,并可获得所征收的财产税中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偿还水利贷款,使工程做到了按董事会决策的水价征收水费,达到收支平衡,良性运行(郭子超,2001)。

印度政府一直重视发展农田灌溉。一方面继续发挥管、井、渠、塘的小型灌溉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大中型灌溉工程的建设。灌溉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为了防治洪涝危害,各邦都建立了控制水灾委员会和河流委员会,在国家一级建立了中央控制水灾委员会,以协调各邦委员会的工作。30多年来共筑堤144 703km,修建排水系统28 873km,546个城镇建起防洪工程,4 701个村庄加高地势(李西林,2007)。

日本、俄罗斯也先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如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为农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积极的公共服务。

2005年,中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为42.3%。“中国对大型河道、水库的建设非常重视,但对水渠、水闸等通向农田的配套设施重视不够。一些在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和排涝设施,还在吃30年前的老本。”(新华网,2009)使中国在应对2009年春季的旱灾时极为被动。

3.农业发展的科技条件对比 从表5可以看出,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其有一套协调高效的以大学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美国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并及时推广应用试验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郭子超,2001)。

日本具有重视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①重视农业机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②农学研紧密结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③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农业协会的建设。另外,日本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完成了农业现代化(曹俊杰等,2004)。

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农业科研力量。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自己的科研分支机构。俄农业食品部系统(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内就有310个研究单位、64个农业高等院校、528个试验和教学农场,有9.4万名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工作。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建有63个育种中心、8个生物技术中心和工艺中心、28个设计所、405个试验场和53个实验工业企业,有试验用地18.5万hm2,试验牧场拥有数十万头优良种畜。这些实验基地成绩卓著,大田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周围农场的50%,牲畜产品率高达20%~30%(陈旭光等,2005)。

中国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比较低,除了农民素质低下原因之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短缺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1名农业技术广人员,而德国达13.5人,美国7.2人,日本5人。

美国、日本农民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高,表明其支持农业生产的经济、科技条件好;俄罗斯农民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中国的9倍多,并且与其人均GDP差距很小,反映出其支持农业生产的经济、科技条件明显好于中、印两国;而中、印两国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小,并且与其人均GDP差距很大,其支持农业生产的经济、科技条件明显很差。

四、中国农业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

1.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对比 美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政府直接投资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对农产品进行差额补贴,保障农民收入,扩大农产品销售,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成晓星,2007)。日本的农业制度改革和支持政策有: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政策,鼓励农业互助合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收入补贴政策,对农业的公共服务政策(曹俊杰等,2004)。俄罗斯的农业改革内容有:实行土地私有化,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促进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形成,改革农业生产计划与价格管理体制,培育农业市场机制,制定振兴农业基本方针政策,明确农业长远发展战略,通过发展多功能的农村服务业等途径扩大农村就业,通过关税政策和在加入WTO谈判中坚持农业补贴要求保护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林跃勤,2006)。重视农业科研体系建设与加大科研投入、农业生产性支持政策和建立与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印度农业持续取得重要进展的关键因素(李西林,2007)。 2004年以来,随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两个基本方针的提出,中国陆续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众多补贴政策,由此也开始了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新一轮改革。加大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人;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及财政供养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李学军等,2008)。

2.中国农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设计各种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国家、各级政府、公众、外国资本对农业的直接投资。政府和农民共同出资建立农业生产保障基金,发展农业生产保险事业,增加农业生产抗击灾害的能力。

第二,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对中国的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现代科技农业。

第三,加快技术推广和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员,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多元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组织程度,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基本前提之下,创新土地使用制度,达到适当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可以由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来“双吸收”农民及其土地,实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进而可以由农户以土地合作或股份合作的方式实行公司化经营与管理,从而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刘乐山,2003)。

第五,加快农业人口转移。在城市及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在住房、医疗、失业救济、子女入学和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规范和鼓励企业和政府购买、置换农民宅地、耕地的行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鼓励在境外承包经营农业生产,积极开展向境外的劳务输出和移民。

五、结 语

在五个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总量是最高的,但中国耕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生产效率却是最低的。中国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小,并且与人均GDP差距很大,支持农业生产的经济、科技条件明显很差。美国、日本农业生产的经验是经济、科技支撑的产业化经营。中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耕地、水资源紧缺,经济、科技投入不足,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不足。今后,必须加大经济、科技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

国外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01

国外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自2006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飙升48%,截至2008年4月15日,苏丹、海地、喀麦隆、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埃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墨西哥、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发生了粮食骚动。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各国政府采取了各项政策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中、美、俄、日、印农业发展对比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采取有力措施和制定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pr2d65zfl1klhk34qq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