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现代物流业规划2006—2010年 2006-6
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现代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新兴复合型产业,已成为继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环境。
1.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为标准化物流服务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迅速普及,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进一步完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良机。适应消费多样化、流通高效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加速向优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工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加快。
2.竞争环境变化推动国物流业迅速崛起。随着加入WTO后分销服务和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促使国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整合有效资源,积极应对挑战。国各省市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纷纷将其作为获取第三利润、增强区域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政策,现代物流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主导产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通过分离物流服务等形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服务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既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又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省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日趋活跃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钢铁、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的逐步巩固,为现代物流业壮大成为我省的主
导产业创造了条件。同时,独特的区位条件便于我省现代物流业在立足需的基础上加速与京津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物流需现有效对接。
(二)基础条件。
1.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五”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我省经济总量达到1011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标志着全省经济建设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不仅为“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物流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和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快速增长,物流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05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70亿元,完成货运总量9.15亿吨,货物周转量4939.6亿吨公里,物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交通运输设施是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建设,我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场和货运枢纽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铁路密度和货物周转量居全国之首,拥有各种生产性泊位69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88亿吨,石油、天然气管道延展长度超过2000公里,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我省将
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协调发展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到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500公里,为我省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3.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基础地理、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电子商务网”、“物流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建成开通。到2005年底,全省程控机总容量达到4300万门,普及率达到52.8%,互联网用户达到311万户。物流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4.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培育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到2005年底,全省入统物流企业1478个,其中运输和配送企业1088个,仓储企业390个。通过改组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作,努力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加快改组改造,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
电子商务。物流的服务功能有所增强,物流技术装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技术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5.进一步扩大开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和地与港澳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现代物流业等为重点的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外商投资的新热点。随着环渤海地区崛起、京津冀都市圈形成尤其是妃甸战略增长极的培育,冀津签署“快速转关备忘录”,两地实现“大通关”。黄骅港口岸正式开放,妃甸港区临时开放,陆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实现与港口岸直通式监管,我省现代物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显著的比较优势。
(三)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总的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1.发展现代物流的观念滞后。
现代物流理念尚未普及,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思想。一些作为需求方的制造和商贸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和“肥水不外流”思想束缚,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致使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作为供给方的物流企业“小、散、差、弱”问题严重,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许多生产企业仍比较关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