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达学习和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有关政府文件、精神和要求。 3.组织编制符合要求、满足公司实际运行状况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 实施方案》。适时指导和调度,并对两体系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4.定期召开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工作专题会,固化成果、健全档案,持 续降低事故风险。
5.确保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资金投入,所用资金计入安全费用。
6.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文件,如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进行审核、审定后, 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 副组长职责:
1.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宣贯和培训。
2.实施有效措施管控车间重点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风险,并实施运行标准化管控。进一步完 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做到各级排查到位、及时治理和消除各类隐患、实现闭环管理。 成员职责:
1.按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成员具体落实安全生 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和分管业务范围 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各部门职责:
1.安全环境部负责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安全隐患管理制度的制定,建立 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公司隐患自查 自改自报常态化;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中负责组织工艺管理方面风险点的 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 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 隐患,监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每月15日、30日向“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领 导小组报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信息。
2.质量技术部负责组织设备设施管理方面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 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 故隐患,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隐患,监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 每月15日、30日向公司安全环境部报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信息。
3.生产制造部负责消防系统方面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 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隐患,监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每月15 日、30日向公司安全环境部报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信息。
4.业务部负责组织储运系统方面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 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隐患,负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每月15 日、30日向公司安全环境部报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信息。
5.财务部负责统计事故隐患治理、风险管控专项预算资金;划拨公司事故隐患治理、风险 管控专项费用,监督落实费用的闭环管理。
6.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公司级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的培训,并监督各部门和车间培训工作的 开展;负责各部门双重预防体系推进工作的考核和落实。
7.生产制造部各车间是安全基础管理、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电气 系统、危险化学品管理、公用工程系统、消防系统等方面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的责任主体, 负责本车间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 负责对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实施整改,并根据职责分工,按要求向安全环境部报送“双 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信息。 车间主任职责:
1.负责车间现场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 2.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同时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
3.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 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班组长工作职责:
1.积极参加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两体系建设工作。
2.组织班组人员对所在班组或岗位的风险点和危险源进行充分的辨识,评价,采用科学的 方法进行风险分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
3.组织本班组人员,按照公司隐患排查的方式和频次,对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隐
患排查和治理,并做到隐患闭环管理。 重要岗位员工工作职责:
1.积极参加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两体系建设工作。
2.对本岗位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对各个风险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充分的辨识、分析、 评价,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分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
3. 按照公司隐患排查的方式和频次,对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并 做到隐患闭环管理。
4. 发现其他班组存在安全风险或事故隐患时,有责任向车间主任或公司安全办汇报。
5.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5.1风险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5.2可接受风险
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5.3重大风险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5.4危险源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5.5风险点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5.6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5.7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5.8风险分级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5.9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5.10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5.11风险信息
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5.12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3.11)的集合。
6基本要求
6.1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6.2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掌握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等方法和要求,保留培训记录。
6.2.1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风险管控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管控措施; ——其他风险信息。
6.2.2培训记录包括:
——培训计划;
——培训课件和/或教材影像资料; ——培训签到表; ——培训考核记录; ——其他相关资料。
6.3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或采用其它评价方法分析的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标准。
7工作程序和内容
7.1风险点确定
7.1.1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的划分,企业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