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扬州、泰州2015届髙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零停爭的一组是(3分)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誉全球的画作,作者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美丽外形和丰富感情 ▲ 巧 妙的结合。画中,蒙娜丽莎生动自然、温柔甜美的笑容 ▲ 。她的笑容充满魅力、耐人寻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对此人们一直 ▲。
A.达到 溢于言表 不置可否 B.达到 跃然纸上 莫衷一是 C.达成 跃然纸上 不置可否 D.达成 溢于言表 莫衷一是 答案:B(“达到”的意思是“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达成”的意思是经商谈后得到某种结果或形成某种意见。“溢于言表”指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不置可否”的意思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项是(3分)
A.大力发展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B.45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攀高峰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C.笛声作为听觉意象,能引发诗人的联想,在诗人审美情感的兴起和升华中起到激发、催化作 用,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手段和艺术效果。
D.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环境整治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的多方努力共同打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环境。
答案: B(A项,“不仅……而且”递进不当;C项,“增强”与“手段”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
(3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f序的一项是分)
A.新作出版,诚挚裕-4位方家斧正! B.初次见面,久仰久仰,请多多赐教! C.惠书敬悉,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D.大驾光临,本人定在寒舍虔敬恭候! 答案: A(“斧正”为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新作已出版无需修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喜欢通过门、窗等事物接触外面的大自赢,是为了 ▲ 。窗子不单为了透气,也为了能领略到新的境界,甚至亭台楼阁的建造也都是为了 ▲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意为一座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再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一个小房间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一门一窗都是为了 ▲ 。
①体会无限的时间、空间 ②获得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③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 A.①③② B. ②③① C.③②① ②①③ 答案:C
5.阅读下面的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平均每天花在数字媒介阅读上的时间 比例\\对象 研究生 时间 本科生 高中生 初中生及以下 1小时以下 1-4小时 55.13% 40.52% 60.75% 36.72% 78.24% 19.71% 79.17% 19.12% 4小时以上 ^ 4.35% 2.53% 2.05% 1.71% A.学历越高,数字媒介阅读时间越长。 B.很少有学生成天通过数字媒介阅读。 C.高中生数字媒介阅读时间相对较短。 D.数字媒介已成为所有人的阅读方式。 答案:D(表格中无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
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
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
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
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笃信之者 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 识:记 6.(3分)B(笃:坚定)
7.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7.(3分)C(都是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表转折/表递进;D项,用/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译文: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评分建议:“学者”、“耳”、语句通顺各1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译文: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评分建议:“拟”、“庶几”、语句通顺各1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译文: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评分建议:“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1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⑴.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况?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⑵.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分)
答案:①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对“款款”,“见”对“飞”,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
②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
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
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⑶.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⑵.好学近乎知,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⑶.▲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⑷.乘骐骥以驰骋兮,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屈原《离骚》)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⑹.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 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 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 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 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 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 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 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 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戸,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
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悬在陕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