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通过自学我获得了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等方面很多的理论知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修订情况,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建议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等等。而这些理论和要求,需我们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分析和灵活应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学习,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新的方法,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操作中体

验数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与其让学生准备一个实物钟面,不如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把大格、小格、时针分针及其相互关系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再如,为了理解“形变体积不变”的道理,可以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这样不是更浅显易懂吗? 对于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

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2、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

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即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就应大胆地放。比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和暗示,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把圆转换成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学生的观察推导出公式。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

得到发展。我在教学中曾这样尝试过:先小组讨论3个问题,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面临什么困难?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不同之处是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城的平面图形,面临的困难是如何把曲线转化成直线。聪明的同学也许会想到把圆平均分成2、4、8、16份,然后各自操作,再讨论,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你有什么发现吗?有的同学会说,份数不断增加,曲线越来越直,全班再想象,如果把这个圆无限等分下去,会怎样?最后学生会明白曲线最终会变成直线,拼成长方形??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3-97,可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经验来帮助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3元零钱,买一件97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3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3+3=26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

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再如:某公园的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7元,28个成人和40个儿童,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找出了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联系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用数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5、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用课件演示一些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如飞舞的蝴蝶、空中的飞机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美吗?美在什么地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边全等的特点,体会图形对称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动态素材,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多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快乐的学数学并享受―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通过自学我获得了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等方面很多的理论知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修订情况,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建议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等等。而这些理论和要求,需我们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分析和灵活应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pemv128mt41z4g1sgcd5uqa87r003016q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