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分析论纲
社会管理体
谐社会社会建设地方政 社会组
一、社会管理体制新的意义
会管理似乎是一个颇有中国特的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展来说,社会管理承担着多个社功能。例如,要为市场济的运行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并保障人力资源的竞争;要为实现社会主的理想解决“两大差别”提供度保障;要为国家与新兴的多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系提供制度条件等等因此,在中国的语境下,恐怕难以找到与西方社会学和管理科学相对应的社会理的概念。西方社会中所用的社会秩序、社会规制等概念,或者中文的“社会管理”译为“socialmanagement”,都难以充分而准地表达出中国语境下社会管的内涵与实质。
在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社会管理”则与“经济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相并列,成为政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政府为体,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和制约;其二是以社为中心,即企业、社会组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约自身的行为。所谓的社会管,在中国学术界的界尽管不一,但是以下界定是为人所认可的:“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活、社会事务、社会组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会问题,提高社会生质量”。
中国的社管理及其体制有三个突出特。首先,社会管理是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大责,中国社会管理的一特色就是政府主导;第二,社会管的主体是多元的,虽然政府其中发挥着主导作,但是无法替代社会组织以及民个人的作用;第三社会管理以社会秩序的维系、为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其根本目标2004年党的十六届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新”。2006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山,“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然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告提出完善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因素。社会管理是以服务为主要内的,但是内容逐渐广泛起来管理的手段更侧重于协调参与。
一个社会否“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决于这个社会的管理格局。社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专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和法规,管理和规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会结构,调整社会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建设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谐社会。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历程
何增科、卢汉龙等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理体制变迁历程作了梳理与分,有“三阶段说”、“阶段说”和“五阶段说”。综合来,我们不难看出,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管理体所经历的变化。
前三十年。中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社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是所不包、无所不能“全能国家”。社会依附于国家国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行政手段是要的管理手段,管理高度一体化政治化,基于此所建立起的是“‘国家一单位一人’的一元主体的社会理格局”,这个体制有效控制与维持了社会秩序,但“窒了社会的创造力,牺牲了个体自由和权利”。具体而言,又为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第一阶段时间上是1949年至1957年。这一阶段社会管理的要任务在于改造旧会,建设新中国,稳新政权。“稳定和巩固政权是社管理的首要任务。”同时学习苏的经验,加强基层织建设,并且也通过意识形的建构来进行社会管理。二阶段为1958年到1977年。中国建立了一套“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相配的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的人民公社组织和城市的位制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主要行者,政府通过人民公社和单位制织将社会的资源紧紧地集中在自手中,而“社会”本身已为政府的“下级”,“基社会被行政体制吸纳而几近消失。 后三十年。改革开放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化,如政府职能的重大变化、多社会的形成、私部门的发育与长、民间组织的涌现以及新的会问题和社会事务,正在导这种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的体。为此,我国社会管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取了一定成效..但是,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征日益凸显。问题的另面是,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较长期内,我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将会加复杂、更为突出,社会整合和会控制的任务非常繁重。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又可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
1978年至1992年。这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制趋于解体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改革从放松制开始,即放松同家和政府社会的控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出与增加,加上人民社组织的解体和农民自发建的村民委员会,市的单位制组织的式微出现“单位人”开始向“会人”转变,私人经济开成长与发展,“政府作为唯一的会管理主体的地位到严重冲击”,诸种因素致使整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社会管理体制“处于明显的适应和调整摸索过之中”。第二阶段为1993年至2002。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确立相适应的是,中国始进入到全面引入营性管理的社会管理体制阶,“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事发展过于强调商业化社会化的资源动员机制,政府“淡化自身在提供社会性公服务或公共服务中应担负的责任,由此致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严重足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面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免费论文下载中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差别的扩大。不过,社会管理法制化进程加快,社会管理本的重心下移。第三个段为2003年后。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的发展观,促进经济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着中国的社会管理真正的始进入以公平正义和务作为主导价值,并且加强调服务理念的时。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务型政府、责任型府、法治型政府。它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
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与此同时,中国公民社会的力量不断成长。 三、转向会建设大时代下社会管理体创新的理念与目标
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整体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或“元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剧烈变动虽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为此需要“加强和改进社管理,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与此时,出现大量新的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如,贫困问题、社两极分化问题、老化问题、社会突发件、频发的反社会事件等,对现有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战。此外,中同似乎也开始由低风社会向高风险社会转变。
有体制的缺陷日益体现出来,成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个主要因素,难以有效地应付会大变革所提出的战。对此,学者们做大量的研究与分析。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主的缺陷:就政府而言,是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重政的管理,轻社会的管理,重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仍然十分突出。二是在手段重刚性,轻柔性。政社会管理方式简单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是政府社会管理法制度不健全,管理成本过,效率较低。四是在目标重控制,轻权利;管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就社会而言,一是民意识有待增强,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民间组织育不良,公众参与渠道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不够;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中介组、政府机构和社区自治组织不分,致事业单位行政化和自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影社会事业和社会自治的健康展。社会管理人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人才缺乏。社会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