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1.专家型教师的一般特征:
a.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必须掌握特定的学科知识;要拥有所需要的教育学知识即怎样进行教学的知识;要掌握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即怎样对所教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的知识。
b.熟练掌握教学技能: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且有预见性;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和自动化;教学监控能力强;采用深入的方法对班级纪律问题制定计划;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2.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因素
3.教师成长的阶段: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是否能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
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4.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a.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组织观摩教学活动等
b.微型教学训练:是20C60s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D.Allen)和伊芙(Eve)开发。 c.教学决策训练: d.教师参与研究:
f.反思教学训练: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惊醒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市一中通过参与者自我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波斯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常见的教学反思类型: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反思的内容: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5.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起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主要信息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
态度;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7.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
自然实验:即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对教学或其他实验处理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考察,也叫随机现场实验。
相关研究: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及关联的方向和程度。 方向:正相关;负相关;无相关
强度:由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来表现(1.00到-1.00)
描述性研究:对某个或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动研究 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创建: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赫尔巴特提出要吧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等科学基础上;1879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扩充为《教育心理学大纲》,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心理测量”。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科学的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发展:(我国)1908年出现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过
1
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走向成熟:80年代后期多媒体计算机的问世是教育心理学成熟的标志。在我国,50年代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60年代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60年代中后期被中断近10年;70年代后期复苏。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育教育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广义) 狭义的心理发张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2.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a.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b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是不可逆的; c具有部平衡性:发展的速度,起始与成熟时间不同; d具有个体差异性;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
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
点,且充满着独立与依赖性,自觉与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接近成人,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
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的理智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4.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创立了“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借用“运算”这一术语,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指出人的认知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零~二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二~七岁):能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的阶段; 语言出现并开始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七~十一二岁):形成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后):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B 维果斯基(前苏联)认知论发展: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被公认为当今学历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提出强调社会文化型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论述)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现在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他还进一步指出,在个体具有高一级的心理技能欠,扎中技能通常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运用支架的技术,促进儿童由最近发展区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水平的转化。(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5.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
a,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6.人格:又名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和心理学家。强调自我成长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并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哦那个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成熟的时期。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0至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基本任务是形成信任感
幼儿期(1至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基本任务是形成自主性 儿童早期(3至6岁)自主感对内疚感:基本任务是发展主动性 儿童晚期(6至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
2
青少年期(12至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 青年期(18至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形成亲密感
成人期924至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积极的繁殖感与消极的停滞感两种可能性 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8.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从自我观念上: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10.埃里克森的认同感观点:
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中稳定的意识。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其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意义: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1.怎样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进行指导:
a,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家长应对其做适当的评价与期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b,帮助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c,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通过时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12.中学生的个别差异:
A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个体
间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等的个别差异。
a,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 分类:冲动型与沉思型: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易受外部环境尤其是权威的影响;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的内部线索做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比较独立。
b,智力差异:即认知能力差异:最早的智力量表是1905年法国比奈(A.Binet)和西蒙(T.Simon)编制的
后引入美国,经推孟(L.M.Terman)修订后被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S-B量表);IQ=智力年(MA)/实际年龄(CA)x100;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如19世纪提倡同质分组 ,为克服其不足,斯
托达德(G.D.Stodard)提出双重进度方案,必修课采用异质分组,选修课同质分组;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最佳,美国布卢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3.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等人提出程序教学;
B 中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是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a,特征差异:美国阿尔伯特(G.W.Allport)将性格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美国卡特尔(R.B.Cattell)将性格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苏联心理学家将性格分为态度特征、异质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我国应用最多);
b,类型差异:技能类型说-----英国培因(A.Bain):分为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
向性说-----瑞士荣格(C.C.Jung):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独立--顺从说-----奥地利阿德勒(A.Adler):分为独立型和顺从性;
c,性别差异:1974年麦考比(E.E.Maccoby)与杰克林 (C.N.Jacklin)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是性别
差异心理学的里程碑,认为男性更有攻击性,女性更容易受暗示,更好社交。
------ 性别差异的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3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学习
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改变。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与动物的学习的区别表现在:
a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b.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c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易语言为中介实现的。
3.学生的学习: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
程。
4.学习的分类:A根据学习结果(加涅):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B 根据学习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二:关于联结学习的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狗见到食物分泌唾液) 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2.操作条件作用
A桑代克----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
进的过程。主要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B.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
个体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如手碰到烫的东西就缩回;
操作性行为:是个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并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如人的读书看报等。人的行为
大多是操作性行为,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增强行为---正强化(积极强化):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 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
惩罚:降低行为---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不等于负
强化。
3.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利用强化
A普雷马克原理:将低渴望的活动与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可促进低渴望的活动的发生。即用高频的活动
(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的活动(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B 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C 及时表扬:及时对明确而良好的行为的真诚的认同。 4.消除不良行为
A 餍足:让学生持续某种行为直至他们厌倦为止。 B 代价(代币):个体由于违反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权利、时间、金钱、快乐等) C 孤立:将课堂上矮捣乱的学生从班级中隔离出来,但时间不宜过长。
5. 程序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排列起来,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是
一种个别化的学习。
三 认知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学习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是由于对情境中食物关系
4
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是由突然的顿悟实现的。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学习的目的: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反映食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
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学习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即新知识
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三个同时发生的过程)
3.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从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从内容与认知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
系。
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学习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指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将新知识的意义纳入
到其认知结构中去,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发生变化的过程。
同化的方式:
类属(下位)学习:把新信息(笔记本电脑)纳入到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电脑)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总括(上位)学习:在已有的从属观念基础上(笔,尺子等)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学习用品)。 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新信息与原有观念之间产生一般的某种组合关系,凭借这种组合关系来理解意
义的学习。
四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1.信息加工论 学习的实质:(加涅)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
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发生了。
学习的过程:信息的存储;认知过程;元认知; 2.建构学习论
知识观: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并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继而出现新的假设。 学习观:学习是以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知识建构的机制,是一种建构过程。
学生观:学生本身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观: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应用: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收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过程: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呢;对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合作学习: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个那个痛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进行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构成。
3.学习动机的种类:A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C (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4. 学习动机与学习
a学习动机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
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是学习活动的支持性条件,是“催化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