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感受表现 1、歌曲艺术表现
师: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老鸟和小鸟,也就是领唱1和领唱2,再分男女声部演唱,提示学生注意声部之间男女角色的变换。
2、欣赏《美丽的花儿》
师:老鸟一日复一日,默默的哺育着小鸟,这是一种什么样精神体现呢?(爱心的奉献),小鸟最初的蛮横不讲道理,最后认识到错误,并找回纯洁善良的心灵。老鸟和小鸟之间的这种相互照顾、彼此爱护的行为 感动了美丽的花儿,你们瞧,花儿也在为他们歌唱。 (课件七出示)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学习了《老鸟和小鸟》,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来说说。 (学生说完后,老师总
结)
在欣赏鸟儿们尽情歌唱时,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中有一只能歌善舞的小鸟特别的突出。 师:这只小鸟小名儿叫皮皮,那是它特别调皮而得来的,因为它能唱会跳,经常是处于主角的位置,所以很骄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它的父母。你们瞧,这会儿啊,它又跟妈妈在斗嘴呢。 师:皮皮和妈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来说一说啊,(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不管怎样,结果如何呢?(小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小结略)
第三课《西南音韵》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歌曲《猜调》,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
2.能认真听赏葫芦丝与小乐队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认识两种云南民族乐器——芦笙和葫芦丝,初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3.能在地图上标出玉溪、丽江和西双版纳,能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
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有韵味地演唱《猜调》 教学难点:
辨认两件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并感受《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基本情绪。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乐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生交流 1.民歌组
将学生按照民歌组、乐器组、舞蹈组排列座位。 舞蹈组 乐器组
2.学生分组介绍课前收集的云南民歌、舞蹈、乐器等资料。 3.教师归纳并播放课件。 二、学唱云南民歌《猜调》 1.导入
师: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刚才民歌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云南民歌,今天我们来唱一唱云南的少儿歌曲。请听! 2.听赏《猜调》 3.提问
(1) 歌声在问什么,你能否尝试模仿。 (2) 这首歌运用了声乐演唱形式中的哪一种? (生:对唱)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对唱的歌,歌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所以往往开始先唱一个长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通过一串串问题,双方以对、答的形式展开活动,问得巧,答得妙,妙趣横生。 4.学唱歌曲
(1) 师生以对答形式学唱歌曲旋律。 (出示歌谱) (2) 跟伴奏唱歌词。
(要求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注意与十六分音符对应的歌词要唱清楚。) (3) 加入前倚音演唱。 师:歌曲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生:(歌曲结尾处加入倚音,表现出对歌双方自信、得意的情绪,生动地表现出儿童顽皮、可爱的性格。) (4) 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问多答,多问一答等等。) 5.猜谜活动
(1) 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谜语并用对歌形式表现。) (2) 学生参与表现。 (分组进行对答游戏。)
第二课时
一、听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云南山水秀丽,少数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劳动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族音乐和乐器。唱完了云南的歌,让我们来听听云南的音乐吧! 1.初听《月光下的凤尾竹》 2.交流感受 3.介绍乐器
出示乐器图片:葫芦丝和芦笙。
简单介绍这两种乐器,并播放两种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两种乐器的音色及特点。 4.复听
(1) 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 乐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情绪有何不同?你能哼唱它的主旋律吗? 5.参与表现
(1) 介绍云南少数民族——傣族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内容,傣族舞舞姿优美。婀娜多姿,不仅能展现少 女的美妙身段,还能体现男子汉的气魄和内在的温柔。 (2) 云南音乐之旅音乐会 ① 学跳傣族舞。
(男生做吹葫芦丝状,女生跳傣族舞)
② 学生围成圆圈随着《金风吹来的时候》的优美旋律,进行舞蹈表现。
四、课堂小结
云南的歌美、乐美、舞美,多少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很感谢同学们,是你们课前准备的丰富材料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它们发扬光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2.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童声齐唱及男声四重唱)、《康定情歌》 3. 创造活动:用学过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目的:
1. 通过欣赏、学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引导学生了解民歌产生及特点,激发学生喜爱民歌,热爱劳动生活,热爱歌唱。
2. 通过欣赏、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表现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该曲、体验山歌的自由、朴实的风格和劳动人民勇敢、勤劳、乐观的精神。
3. 借欣赏,能点燃学生创作欲望。尝试用不同形式演唱歌曲,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及地域特点,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愉悦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走进大山,聆听大山里的回声 二、新授: (一)歌曲欣赏
1、初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童声齐唱,把握音乐特点
问题:(1)这歌与上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相比情绪有什么不同? (2) 你是从哪些地方听出来的?
(明朗的音色、中等的速度、衬词的使用、配器中锣鼓的使用) 师:歌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绪呢?
2、看谱再听《太阳出来喜洋洋》了解歌唱内容及地域特点
问题:(1)与《让我们荡起双桨》相比,这些孩子们歌唱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的?(山区的劳动生活)引导学生朗读书熟悉歌词。
师:人们在长期劳动与生活中创作,并在世代的口头流传中得到加工演变而成的。这样的歌曲叫民歌。我们把在户外山野劳动时产生的民歌叫山歌。 (2) 这是哪里的山歌?
师:我代表他们告诉大家“我是四川的娃子”(师用四川话读)这是四川的山里娃唱的歌。 (3) 歌中用四川话唱了一句你听出来了吗?
(“郎郎扯光扯”普通话读作??(生读)。四川话读作??(生学)。这衬词的使用,不仅突出地方特色,还渲染了歌曲的欢快情绪。 (二)歌曲学唱
1、发声练习,(情境设置,歌唱调动)
师:今天,我们也来做回四川的山里娃子,喊上小伙伴,到连绵的群山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高高兴兴劳动去好不好?让我们纵情地喊上一声 “哎——太阳出来罗——” (1) 齐喊:哎——太阳出来罗——
师:对了,在大山中会有什么现象?(有回声) 回声的特点是什么?(一先一后,一强一弱) (2)回声练习
师喊生应——生喊生应(回声中教师范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第一段) 2、学唱
师:娃子们,让我们拿起砍刀挑起扁担迎着太阳唱着歌上山吧。 (1) 跟琴慢速轻唱(第一段)
反馈:上山路上碰到困难没有?哪句不会?
(2) 重点体验上波音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意义,以解决难点
问题①:听辩老师的两种唱法,哪一种更能表现砍柴的娃子逍遥自得、喜洋洋的神情? 师范唱:“ 1 2 3 2 | 2 1 6 0 | ”一句 喜 洋 洋 欧 郎 罗
带上波音及不带上波音的两种唱法,学生选择且练习体验——互评。
师:“装饰音”是民歌的一个特点,是对歌手自由即兴的歌唱发声的音乐记录 问题②:劳动人民如何用他们的声音表现干净、利索的动作和精神抖擞的面貌?
学生听辩教师的带休止符与不带休止符的两种范唱——有表现力的演唱带休止符的乐句。 引导学生看谱,找出记录以上声音的记号:上波音记号、八分休止符 (3) 再唱第一段,
要让大家听到高亢嘹亮,用能表现劳动娃子精神面貌的声音演唱。 (4)巩固学唱二——四段(创造活动)
师:娃子们在上山砍柴的路上分别表现出勇敢的、乐观的、不怕困难的、坚定的追求幸福的精神,娃子们,你们能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这些精神吗?你们准备用怎样的声音表现?(用加重音的方法表现坚定勇敢:加跳音的方法表现乐观愉快等)
① 在钢琴弹奏的主旋律声中分组分段讨论设计练习演唱 ② 分组演唱汇报——师生评议——集体改进演唱
师:砍柴的小伙伴们,我们挥洒着汗水,砍了满满一担柴,带着劳动的收获,我们又该唱什么了呢? 钢琴伴奏下节奏朗诵第五段歌词——集体演唱第五段
师:有劳动就会有歌声,有了勇敢、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就一定会有幸福的生活。娃子们让我们再次的歌唱我们的劳动,歌唱我们的生活。 ③ 齐唱全曲,
(三)、深化歌唱,合作表现
师:娃子们,听!这儿又来了一群砍柴人 1.欣赏男声四重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问题:叔叔演唱的与童声演唱的带给你的感受相同吗?(男声四重唱更突出劳动的力量——一领众和;歌唱的自由——节奏、速度随歌唱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民歌的韵味,丰富的和声色彩) 2.深入理解,创新歌唱 (1)品味第一段
问题:如何用声音表现太阳缓缓升起的情景的和砍柴人悠闲自在的样子?(用缓慢的速度)你们愿不愿试一试?
①生慢速演唱第一
师:谁做砍柴的领路人?如何用我们的声音表现领路人和紧跟同行的伙伴? ②引导学生用慢速“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品味第一段。
方式:教师“领“歌词,学生“和”衬词——少数学生“领”,多数学生“和”——一个学生“领”,
多数学生“和”——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及合作效果予以评价。 (2)品味第二——第五段
师:“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就象做菜用的佐料,适当的运用,歌儿会变得这样有味儿、好听!美妙的声音七十二变,按歌曲的表现要求,看看我们的声音还可以怎样变
①齐心协力与虎豹做斗争的勇敢和紧张的气氛——“手里拿把开山斧??”(加快速度,一领众和。与第一段形成速度上的对比)
① 不怕困难,乐观开朗的情绪——“悬崖陡坎??”(加锣鼓点声部)
师:有几个砍柴人高兴得念起了锣鼓点,为歌者助兴,你们听: 2 6 5 6郎 扯 匡 扯 先学唱反复、固定的低声部,要求突出强弱拍,再在学生反复咏念锣鼓声部的同时教师指挥第一声部的学生进入歌唱声部。教师在伴奏及指挥动作上给以明显的提示
② 此起彼伏的山峦;砍柴人脚跟脚不怕累的情景——“走过一山又一山??”(轮唱) 师:如何用你们的声音表现“此起彼伏”?看看大家合作的力量与美妙!
③ 劳累的砍柴人先放松休息后加快脚步下山,身影渐渐远去——“只要我们多勤劳??”(慢唱一遍,快唱两遍,最后一遍渐弱)
(四)识读乐谱,了解民歌的调式
师: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歌儿这么动听,要让世世代代的人传唱就需要记录下来,那是怎样记录的?用歌谱呗,来,唱一下谱,看共有几音写成此歌。 四、听四川小调《康定情歌》结束本课
1、今天我们在山里走了走,现在要出山了。回家的路上又飘来一缕歌声,听!这是四川民歌中的另一种,它跟山歌有什么不同?它又是哪种民歌?请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找到答案。听着歌儿出山回家罗.
第四课《丰收乐》教案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