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送行,儿子对于父亲给予关怀的淡然 。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回到扬州一所中学任教,他的父亲凭借关系将所有的薪水领走。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 在1925年之前的几年间,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在家庭琐事中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3、和解信号
奔丧回家后,父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事后父子同行,暗含着父亲希望与儿子的共处来得到儿子的谅解。父亲为朱自清送行,以朱自清的年龄与能力,完全可以独立回北京 。1925年收到那封信,大去之期不远矣,实际上他的父亲活到1945年 。
?三、探析文后故事,加深文本理解
?《背影》发表后,据朱自清的弟弟记载,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
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至此父子矛盾冲突因为《背影》最终得到化解。
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孙绍振 例文2 :性别批评个案分析
?性别批评视角解读《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
?文学史上,母亲总是和伟大联系在一起,温柔善良,勤劳简朴,吃苦忍让,富有
牺牲精神。
在女性主义批评看来,贤妻良母和夫唱妇随是男权文化的中心话语。 三仙姑并非贤妻良母:
?装神弄鬼 :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与其说是问神,倒不如说去看圣像。 ?老来俏 :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
盖起来。
11
?包办女儿婚事 :小二黑这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了一个小芹,
就没了自己的份儿。
?波伏娃:母爱不是直觉的,天生的,在任何情况下天生这两个字眼均不适用于人
类。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完全决定于母亲的处境以及对此处境的反应。
?第一次:30多年前,三仙姑才15岁,刚刚嫁到于家 。 于福是老实后生 ,从
不多说一句话 。
?第二次 :30 多年后,她起先责备于福管不了家,后来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
缘…… 于福跪在地上哀求 。
?第三次 :小芹被带走,于福虽比她着急,可是自己既没有主意,又不敢叫醒她 ,
只好自己先去做饭,饭快成的时候,三仙姑慢慢起来梳妆,她说:“ 打听她做甚啦?她的本领多大啦?” 于福也再没有敢说什么 。
?父系社会以来的男权中心话语在三仙姑的反叛性格中消失殆尽,男尊女卑的性别
秩序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三仙姑的形象,在美国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美国女学生都认为三仙姑是一个正
面人物,而那个村干部才是批判的对象。 例文3: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卞之琳:《断章》
?评论家章亚昕:《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
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评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
?(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12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
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a?a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卞之琳: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
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不确定性。(含混)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