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衡》语言研究综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9年第2期第37卷

(总第199期)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NO.2,2019Vol.37

GeneralNo.199《论衡论衡》》语言研究综述

林松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要:汉语专书研究历来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部代表东汉时代语言面貌的文

献,《论衡》在东汉时期汉语发展史的研究语料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截至目前,学界关于《论衡》的语言

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又以虚词与句法研究居多,但仍有部分语言研究的空白尚未涉及,且实词与语法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方式也较为传统,较少使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这也是古汉语研究中较为欠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论衡;语言;综述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2-0076-08

《论衡》是东汉王充以“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的理念撰写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于对东汉浮躁、华丽、虚无之风的反对,王充在其文中始终坚持了如“文字与言

[1]

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直露其文,集以俗言”,“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等思想。

关于《论衡》,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论衡·自纪》,刘盼遂认为《论衡》文章应该超过一百篇。实际上,《论衡》历来录著的篇名只有85篇,而且,由于第44篇仅有目录没有正文,因此,《论衡》实际收录文章为84篇,计20余万字。纵观《论衡》,其文篇章内容丰富、全面,因文中涉及东汉及以前诸如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思想及天文地理等多方面表述,可谓“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词汇范围极其宽广,语言容量极大,故有代表东汉时期语言面貌的传世文献的美誉。

正是因为《论衡》语料的丰富性、语言的旁露直白特点,而该书成文恰好处于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嬗变转化过渡期,处于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承上启下位置,故此书成为相关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语料。近代以来,语言学界对《论衡》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在词汇、句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丰硕。

一、关于《论衡》的同义词、反义词研究

1.同义词研究

关于《论衡》的同义词研究,徐正考先生在此领域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徐先生在其

[2]《〈论衡〉“征兆”类同义词研究》(2001)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从词汇史角度进行专书同义词系统研究的方

法,认为在以词汇史角度研究同义词时,应从专书同义词的系统研究着手,穷尽研究专书中的各同义词组。文章以“征兆”类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系联法”为基础研究方法,以“参照法”为辅助研究方法,对

收稿日期:2019-03-21项目基金: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论衡》复合词构词法研究”,项目编号:17GZYB48。作者简介:林松(1977-),女(苗族),贵州思南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

语言文字学。

·76·

《论衡》中的“征兆”类同义词进行了穷尽式列举,分析了其语义类别,总结了其特点,并对《论衡》同义系统庞杂、出现频繁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徐先生对《论衡》同义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其专著

[3]《〈论衡〉同义词研究》(2004)。该书贯彻了徐先生关于穷尽研究专书中各同义词组的理论,系统地梳

理了《论衡》所有同义词,在穷尽列举、全面展现《论衡》统一基础上,对《论衡》同义词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论述了同义词的相关理论问题。该书在同义词的研究理论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也有创新。徐先生的系列成果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

[4]

此外,方文一(2001)探讨了《论衡》中同义词的运用特点。方文对《论衡》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的

融合使用、单复音同义词交替使用、相关同义词的回合辨析和同义词对用等运用特点进行了深入而有

[5]

益的探索。周晓维(2013)对《论衡》中的五组单音同义词进行了研究。周晓维运用了定性分析和数理

统计相结合、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共时描写方面,周文对五组单音节同义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描写,通过分析这些词的语义发展状况来追寻它们的本义;在历时比较方面,周文将所选择的同义词与先秦典籍中的同义词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分析了每组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并在对东汉时期常用词的发展演变现象详细描写基础上,总结、探索了这些常用词的演变规律。

有关《论衡》同义词的研究,无论是个体研究,还是整体研究,学者们都不仅注意到了语义的分析,也关注到同义词运用方面的特色,如具体的语境等等。不足之处在于有关《论衡》同义词的比较研究较为薄弱,若能对其做历时的比较研究,对探索同义词的发展演变则有着较大的意义。

2.反义词研究

[6]

王冰(2004)对《论衡》的单音反义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论衡〉单音节反义词研究》一文

中,王冰对古汉语反义词的界定标准和专书反义词的判定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数理统计,得出了《论衡》的单音节反义词有371对,共出现3542次的结论。文章按意义对立标准对前述371对反义词进行了分析,对一对一的简单反义词和一对多的复杂反义词进行了分类。此外,王冰还通过历时比较研究方式,对《左传》、《论衡》、《颜氏家训》三部著作中出现的单音节反义词进行了历时比较,以揭示常用反义词的演变情况。该文对《论衡》中的反义词做了穷尽的数量统计,同时从语义角度对《论衡》中的反义词进行了分析,但未能就语用方面做适当探讨,略有不足。

[7]汪梅枝(2006)梳理和收集了《论衡》中的所有反义相成词、反义词和反义词组,用共时描写的方法

建立了《论衡》“反义聚合”的语料库。该文合理运用了“反义连文”“反义对文”“系联法”以及“参照法”等研究方法,应用了历时比较方法。在历时比较方面,汪梅枝将《论衡》中的反义相成词,分别与上古汉语、现代汉语反义相成词的相关用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义项发生变化的聚合中,从上古到《论衡》呈现出义项增加特点,从《论衡》到现代汉语则呈现出义项变化复杂化的态势。后者既有增加义项的,也有减少义项的,甚至存在增减义项同时进行的情况。汪文由此得出结论:东汉时期,随着词义的引申,多义词增加,词义更为丰富;同时,这一期间的部分词汇词义尚处于发展变化较为剧烈的阶段,这些词汇义项经过语言的历史选择,有一部分义项消失退出了语言的舞台,有一部分词汇产生新的义项以不断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

汪文展现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其厘清了《论衡》中的词汇反义聚合关系,也为汉代词汇研究奠定了又一研究思路。汉语词汇的词义发展变化是很大的,而汉代正是这一变化较为突出的时期,“反义聚合”的思路为汉语词汇的词义变化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子。

二、关于《论衡》的虚词和实词研究

虚词和词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其他民族、语系,语法意义的表达和语法任务的完成可通过实词的形态变化实现,然而,在汉语中,语法意义的表达和语法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靠各种虚词辅助。因此,汉语虚词的研究历来受学者们的关注,而对各时期专书的虚词研究,又能起到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论衡》作为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变的过渡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虚词的研究成果

·77·

主要有:

(1)关于副词的研究:

[8]如茅磊闽(2003)将《论衡》中的副词分为新兴单音节副词、合成复音节副词、带后附词缀的副词

1.《论衡》的虚词研究

三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认为中古时期“复音节词”作为语音单位明显化了,复音节化是口语的倾向反映到书面语的结果。大量复音节副词的使用,也有全新的单音节副词出现,还有已有副词的词义起了新的变化,许多认为是中古常用的副词,在《论衡》中已经出现,可见,一些副词新义或新兴副词的使用萌芽至少可推至东汉时期。此文对《论衡》中副词的研究角度新颖,但笔者认为该文的分类略显不妥。单音节副词与复音节副词的分类依据是音节数量,而带后附的副词则涉及到构词问题。

[9]张劲秋(2003)统计了《论衡》的总括范围副词,共16个,认为这类副词以修饰动词谓语为最常见,

此外还可以修饰形容词以及充当谓语的名词,在句中或与所修饰对象紧密衔接,或前置,中间插入其他词语。

[10]较为全面地研究《论衡》中的副词的,如牛丽亚(2005)对《论衡》中所有的副词进行穷尽性调查,

详细描写各类副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以及句法位置和功能。通过统计调查,《论衡》中副词凡471个,其中继承上古汉语的凡384个,占81.5%,流行于中古汉语的凡87个,占18.5%。这一研究为探讨汉语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11]回敬娴(2006)选取《论衡》中47个范围副词从分布、语法功能、语义指向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研[12]

究《论衡》时期范围副词的变化和特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龚波(2006)为实现对副词词性发展过程

的描述和对诱发其发展的语义、句法结构基础的探索目的,对《论衡》中的副词进行了封闭性的梳理和研究。同时,龚文通过考察《论衡》中的兼类副词的共时状态,试图弄清各个兼类副词在东汉这一历史平面上的虚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历时的虚化轨迹。

有关《论衡》副词研究的成果较多,大多采用穷尽式统计,并分类论述了《论衡》中副词的特点及语法功能,为研究汉语副词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材料。

(2)介词研究

[13]

朱正巧(2006)对《论衡》中的介词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此时期的介词主要引进处所、时间的作

用在削弱,开始转向了以引进对象、凭借包括工具、方式、依据、原因等为主了,由此可进一步看出《论衡》作为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著作在语言演变上的价值。

[14]刘春凤(2005)对比了东汉佛经与《论衡》的介词,认为《论衡》与佛经在旧词形、介引用法等存在

明显的不同。前者如“自”“乎”“诸”等旧词形大量保留,将“於”“与”等用于介引对象;后者则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二者状态,与后世这些介词的发展情况基本一致。另外,佛经中大量使用某些介词,且这些介词基本未见于其他文献。如大量地使用“在”介引对象,有其特殊的如“向於”等的用法,仅在佛经中出现。《论衡》中介词类此用法非常少见,如“为”作为介词引进发生处所和发生时间。

[15]另有一些关于《论衡》中虚词的零散研究,如范崇峰(2003)分析了《论衡》中的“忽”、“肯”、“独”、

“犹”、“正”、“坐”、“劣”七个虚词的语义,补正了《汉语大词典》漏释、晚收义项。

(3)连词研究

[16]邬新花(2006)对比了东汉佛经和《论衡》的连词,作了穷尽性地统计和分析,并进行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认为佛经中的连词呈现出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对新词的逐步使用上,《论衡》中的连词呈现出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对上古汉语旧词的逐步淘汰上。佛经的趋新性比《论衡》更强烈。二者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一方面佛经译者无意中使用了一些不规范的汉语,位置不规范和随意省略形成了一些新的连词,另一方面佛经译者有意使用了一些意义单一容易区分的连词。

有关《论衡》的虚词研究主要体现在副词、介词等方面,研究范围还比较狭窄,与古汉语其他专书的虚词研究比较起来明显落后,且较缺乏系统性、宏观性的论述。·78·

《论衡》语言研究综述

2019年第2期第37卷(总第199期)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NO.2,2019Vol.37GeneralNo.199《论衡论衡》》语言研究综述林松(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汉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ozun57tvx2wkqq4mj6h371qz5d0jm00kl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