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是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可供分配的产品少,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因此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第三,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因为在社会主义阶段,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人们的劳动还存在重大的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人们把劳动当作负担而不会当作生活的自然需要,这就决定了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必须体现劳动者的劳动差别,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就是由上述三个经济条件共同决定的。只要这三个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必然的,是不可取代的。 10.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在按劳动贡献分配之外,还要让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的分配。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的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要求。 第二,是生产要素的作用决定的。
(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很多,主要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利息、股息、利润,土地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租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技术转让费和技术贡献报酬等。 11.个人收入的调节
(1)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两个原则是:第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就是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较多收入,首先富起来。这不仅可以调动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调动其余尚未富裕起来的人们的积极性。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就是要通过发展经济,通过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使全体人民都能逐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富裕起来。
(2)个人收入调节的方式有国家调节,集体和社会团体调节,还有个人的自我调节。其中,国家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
(3)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对高收入的调节,主要是由国家通过税收来进行。对低收入个人、家庭、地区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提供帮助。
12.社会保障制度 (√)
(1)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 (2)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调节分配关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为社会提供安全保护。 第三,排除障碍,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 第四,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社会保险的主要特征是:
36
第一,社会保险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第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人民。 第三,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办。
第四,社会保险水平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4)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关系 一、主要概念:
1.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2.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二、主要问题: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即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总之,带来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在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即它带来的是不均等的竞争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我国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挑战,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2.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很多益处。只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和本国的需要出发来参与国际分工,各国都能获得很多利益。具体讲,一是可以获得绝对利益,二是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三是可以利用比较优势。 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获得后发性利益。 第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独立自主,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方法由我国自主地选择和作出决策。自力更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和努力,依靠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时一贯遵循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继续坚持这一正确的方针,把它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对立的: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没有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第二,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加我国自力更生进行建设的力量。
37
第三,对外开放不会损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 (√)
(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是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不论是高技术产品还是原材料、机器设备、消费品,不论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我国与国外都将是进行双向交流。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两种战略模式: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3)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大。在此条件下,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不可取,单纯或主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则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当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结合起来,由此推动原有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促进新的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动所有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 8.引进技术 (√)
(1)引进技术主要有以下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其次,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之间有必要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于经济、文化、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更为必要。
再次,代价比较小,而收益比较大。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以节省研究时间和经费,使本国生产有较高的起点,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培养科技队伍,迅速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2)引进技术的原则是:
第一,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为此,要使引进的技术符合和兼顾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 第二,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
(3)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基本方式可分为两种:购买硬件和购买软件。 9.利用外资 (√)
(1)利用外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另一种是接受国外贷款。
(2)利用国外资本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具体讲,利用外资可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不足,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通过交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可以锻炼和培养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有利于发展出口贸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10.“走出去”战略
(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第一,发挥中国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开发海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第三,在国际竞争中培育大型跨国公司。
(2)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以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重要。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 一、主要概念:
38
1.宏观经济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2.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3.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4.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5.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二、主要问题: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各部门、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要使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国家就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第二,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机制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其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盲目性,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引导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政府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3.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1)宏观经济管理既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又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同一定性质的国家相联系。作为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其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方式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作为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在不同性质的国家里,其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质,对于我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五项: 第一,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第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五,管好用好国有财产。
5.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 (√)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39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到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动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运用计划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a.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仍然是调控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很小。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
b.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为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汇率手段。
c.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二,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经济秩序。
d.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行政手段是指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是必要的,但运用行政手段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同时应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科学性,保证行政手段的使用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