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
(1)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简称,它是指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
(2)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途径有:继承传统的国有企业;通过实行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将私人垄断企业转化为国有企业;通过政府投资兴建国有企业。
(3)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分为国有全产权和国有部分产权两种形式,从经营形式上看主要有:国有国营企业、国有租让企业、国有合营企业。
(4)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成分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正常生产创造必要条件,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具体地说:
第一,国有经济成分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产品等,直接服务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第二,国有企业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私人企业,对其技术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国有经济成分向私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
第四,国家按照垄断资本家集团的需要和意愿交替实行私人企业“国有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给私人垄断资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五,国家拥有一部分企业,可以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工具和重要物质基础。 (5)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3.国家财政政策 (√)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
第二,对垄断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
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 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
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
(4)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
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16
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4.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2)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3)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5.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经济计划所运用的主要经济手段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其主要对象是私人企业,它没有约束力而只有引导作用。因此,计划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靠运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
(1)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办法,限制某些部门的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发展的部门。
(2)利用财政支出政策或扩大社会需求的措施保证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同时牵制社会投资方向。 (3)借助国有经济成分,直接实施部分经济计划,并且影响私人企业。
(4)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或缩小信贷规模,进行分类调节,以贯彻经济计划的要求。 (5)利用经济合同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活动纳入计划管理范围。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以加强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实力,调节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缓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减缓经济危机,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创造条件,保证垄断资本不断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种实质,可以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认识:
17
第一,国家干预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私人垄断资本的总体利益。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发展;第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调节了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第四,促进了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第三,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问题、贫困悬殊问题,不能消除贫困现象;第四,国家干预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产生了新的矛盾。
第五章
一、主要概念:
1.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
2.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 (√)
3.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输出和输入商品总值之比的差额。 4.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外国出口商品。
5.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 6.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比价。
7.浮动汇率制:是指各国政府听任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波动的制度。 (√) 8.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9.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10.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1、关税(√) 12、非关税壁垒 二、主要问题: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市场价值是不一致的,但无论某种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市场价值的关系如何,一国用它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时,都有可能获得一种比较利益。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 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18
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取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3)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表现为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在国际市场上,不平等的交换有两种情况:
第一,即使按照国际价值交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以比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劳动,发展中国家却以较多劳动换回较少劳动。
第二,国际市场上影响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国际垄断势力、国际市场投机等,在这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处于操纵和控制的地位。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以垄断高价出售商品,以垄断低价购买商品,实行的是不等价交换。 2.国际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 (√)
自由竞争有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垄断会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垄断资本的国际垄断只会有利于垄断组织,而垄断竞争的加剧会造成国际经济的动荡。
一国对外贸易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内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关系到一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出超对发展本国经济有利,入超则会造成国际支出增加,本国产业发展受到打击。因此,国家必然要采取种种措施,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其主要手段有:
(1)关税壁垒。即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 (2)非关税壁垒。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政策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3)鼓励出口政策。就是一国政府对出口商品给予现金补助或财政上优惠待遇,使出口商品降低价格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
(4)倾销。就是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国外出口商品。
(5)贸易谈判。当以上几种措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使贸易摩擦加剧时,就要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矛盾。 3.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劳动资源的国际再分配,它对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促进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劳动力输出国、输入国和劳动者本身带来许多问题。
(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资本主义企业从中获得了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加重剥削外来移民中榨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
(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也会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
4.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148页)(√) 5.资本的国际流动
(1)资本输出是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资本输出输入就是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 (2)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对更大利润和利息的追求。 (3)资本输出有生产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两种形式。
(4)资本输出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要从输出国和输入国两方面来看:
19
第一,从资本输出国看,一方面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利息;另一方面,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对输出国经济也有消极作用,它可以使本国投资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停止和失业问题加重。
第二,从主要是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往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入,一方面推动了它们内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成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剥削。现在,有自主权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中,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如果有正确的引进外资的政策,就可以使本国得到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 6.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第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无限地增殖自己是资本的本性。
第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是资本国际化的条件。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纽带,是资本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2)资本国际化的形态。
资本国际化的表现有三种形态: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7.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等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经济国际化相比,有如下特征: 第一,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全球化则是与信息业的高度发展相联系的。
第二,经济国际化时期,还有许多国家不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经济国际化时期,世界市场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参与的主体还有限,而全球化则形成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深深地卷入其中。
第四,经济国际化时期的国际经济往来,采取国与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线型联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经济交流是全方位的联结方式。
第五,经济国际化时期,资本的运动速度、规模、形式还有限,而全球化中资本迅速扩张,其规模、形式、速度,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都是空前的。
第六,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了密切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局限性和弊端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