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五章-197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的人总是集中在社会分层的底部。“内部殖民主义”的提法不一定合适,但国家内部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导致的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及由此差距和利益分配导致的民族矛盾则是当代多民族国家常会出现的问题。经济发展上的明显差距,往往使得边远或落后地区的民族产生离心倾向。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西部地区,因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西部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甚至因基础薄弱和东部发展速度的加快反而使差距有所加大,这种状况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关系。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注意地区差距问题、加大对西部发展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减少差距,不但对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民族分层”的因素对于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民族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无疑对于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是有一定影响的。各民族在社会分层结构(如行业、职业等)中占据的位置有差异,如果两个民族在整体上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层,那么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带有阶级关系的色彩。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社区与周围汉族社区社会发展差距过大,是诱发冲突的重要原因。例如,西北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一带社会发展差距的拉大,使西北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一种“相对被剥夺感”,有的少数民族成员就认为是汉族抢走了他们的资源。即便在西北地区内部,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种状况也强化了一些少数民族成员的不平衡感,从而影响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地区稳定。

就像许多西方社会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矛盾的实质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些被认为与种族、民族有关的特征,往往更直接地与阶级、区域和其他社会条件有关。但是由于民族成员质检单体质、文化认同而很容易使民族成为社会动员的单位,所以这些利益冲突有时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社会结构差异,民族矛盾就有可能被控制在文化领域,而不会对整体性社会结构造成大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之间在地位、权力、财富方面的分化日益明显,社会层化趋势加剧,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朗化,利益冲突也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分化、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常常在形式上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分化和利益冲突,这样,对社会与政治稳定的威胁也就更大。

总之,与民族因素有关的民族之间差距过大会影响民族关系,就是与民族因素关系不大的民族地区社会成员间的分层,也往往会被赋予民族分层的意义,从而会对民族关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注意地区协调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职业位置和流动的族际差异

社会分层研究和理论中,包含了通常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基本部分。社会学用社会地位来描述社会分层状况,社会地位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者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用其受教育的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指标来测量。而在现代社会,职业位置以及职业流动状况,是社会分化和分层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因此考察各民族及其成员的职业位置和职业流动,是研究民族社会分层的主要方面。

一、职业——现代社会分层的中轴

社会分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只能根据各个时期社会的特征判断其主要分层标准。帕森斯以及布劳-邓肯模式认为,在现代社会,职业是财富和声望差异的根源,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布劳和邓肯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职业结构不仅构成社会分层维度的主要基础,而且还将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领域联系起来,声望等级与经济等级,甚至政治权力与权威等级都植根于职业结构之中,由于

11

职业通过经济维度影响家庭的地位,并为经济提供劳动力,因此职业也与家庭联系在一起。

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强烈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职业结构和人们的职业位置,影响这人们因职业属性变化而发生的阶层属性的变动,职业在当代社会成为阶层结构划分的主要原则。

二、职业位置的族际差异

这里的职业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性质。表5—2列出的是根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一些人口较多民族的老爹老娘职业结构状况。

表5—2 我国主要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2000年) 职业 民族 负责人 (干部) 专业人员 办事人员 商业服务业人员 农业人员 生产运输人员 其他 合计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白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土家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瑶族 朝鲜族 哈尼族 黎族 哈萨克族 傣族 汉族 全国 2002。

0.62 2.12 2.23 0.54 1.07 0.84 0.58 0.81 2.22 1.00 0.63 0.79 0.70 3.67 0.50 0.56 1.87 0.63 1.72 1.67 3.91 6.84 6.28 2.67 5.18 5.36 2.52 3.96 8.29 5.29 2.80 3.88 3.32 11.98 2.30 3.21 9.67 2.94 5.80 5.70 1.63 3.24 3.88 1.14 2.18 1.94 1.09 1.76 3.66 1.82 1.25 1.50 1.42 5.34 0.90 1.52 3.15 1.14 3.19 3.10 5.05 8.63 13.81 2.91 5.44 5.49 2.23 4.83 6.77 2.51 2.57 3.97 3.13 17.05 2.60 3.22 3.36 3.75 9.52 9.18 79.96 65.86 59.59 86.84 79.25 80.35 90.54 80.09 70.75 86.74 87.77 81.61 85.29 46.94 90.51 88.70 77.12 88.96 63.09 64.46 8.71 13.28 14.13 5.86 6.85 5.89 3.02 8.51 8.26 2.57 4.95 8.20 6.05 14.81 3.18 2.69 4.79 2.56 16.61 15.83 0.13 0.04 0.08 0.05 0.03 0.13 0.01 0.03 0.05 0.07 0.03 0.05 0.10 0.22 0.01 0.10 0.04 0.02 0.07 0.07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821~824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通常称“领导干部”)。由于干部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一个民族在当地政府中的影响力,所以在民族关系分析中也是一个重要指标。2000年,汉族的比例(1.72%)与全国平均比例(1.67%)相近。干部比例高于2%的有17个民族,低于1%的有26个民族。干部比例最高的是居住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几个人口很少的民族:鄂伦春族(5.3%)、赫哲族(6%)、达斡尔族(5.1%)、俄罗斯族(5.6%)和乌孜别克族(4.4%)。这些民族人口较少,有自己的区域自治地方,因而就业人员中“干部”比例较大。干部比例最低的10个民族中,干部比例分别为布朗族0.37%、拉祜族0.39%、傈僳族0.39%、水族0.47%、哈尼族0.5%、苗族0.54%、黎族0.56%、佤族0.57%、彝族0.58%(以上9个民族人口大多居住在云南)、东乡族0.47%(主要居住在甘肃),这些民族居住的地区比较偏僻,交通不发达,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较慢。

(2)各专业、技术人员。2000年比例在5%以上的有29个民族,其中高于10%的有9

12

个民族,不足3%的有13个民族。汉族的比例为5.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各族之间的比例相当悬殊,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民族明显落后于其他民族。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民族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会增加。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在普查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是指非“单位负责人”的职工。在一个民族就业人员中这一职业人数所占的比例,大致代表着这个民族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和管理工作的程度,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较慢的族群,干部和办事人员的比例都比较低。2000年汉族劳动力中这一职业的比例为3.19%,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2000年这一比例高于2%的有25个民族,有10个民族这一比例超过了5%,都属于教育水平较高的民族。

(4)商业、服务业人员。2000年汉族的这一职业比例(9.5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8%),有11个民族此比例高于10%,其中几个具有经商传统的民族此比例特别高,如回族高达13.81%,朝鲜族高达17.05%,西北地区的乌孜别克族(19.3%)、俄罗斯族(19.7%)、塔塔尔族(16%)此比例都在10%以上,居住在中越边境一带的京族也达到19.3%。第三产业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很不发达,而且这些地区的有限的商业和服务业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汉族或其他人口较多民族的人员在经营。有31个民族此比例低于5%,居住在云南边境山区的傈僳族、佤族、独龙族、德昂族、拉祜族、水族、布朗族等比例低于2%。在各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缺乏经商传统和拥有很少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民族很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5)农、林、牧、渔劳动者。2000年汉族的比例(63.0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46%);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中,农业劳动者比例低于50%的只有朝鲜族(46.94);10万人以下的民族中,这一比例在50%以下的仅有6个。有11个民族这一比例在90%以上,这些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

(6)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在2000年,汉族这一职业的比例(16.6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83%);这一比例高于15%的只有3个人口很少的民族(高山族、俄罗斯族和赫哲族);低于2%的有9个民族,其中低于1%的有两个民族(独龙族和珞巴族)。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多数民族基本上还没有进入工业化进程,从现代化的标准来看,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致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职业流动的族际差异

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各个阶级、阶层组成的分层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发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社会流动非常稀少。现代工业社会,社会分层体系是开放的,社会流动比较普遍。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发现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等三个维度,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自然、人口、社会三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社会、社会原因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1)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等,人们会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2)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这是人类历史上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这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社会改革调整了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必然引起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前三种原因都是由它派生的。前三者引起的社会流动是个别的、局部的或暂时的,没有社会生

13

产力的发展,那些原因都不可能出现。(5)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这是今天社会流动的最大动力和原因。

社会流动存在于一切有分层的社会之中,各民族成员职业流动所引起的社会阶层流动和分化,必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流动会不同程度地缓和社会阶级阶层制度的不平等和阶层间的紧张关系。就像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所认为的,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通过精英循环来实现的,通过精英循环的社会流动,可以使“社会的稳定性不平等转变为暂时性不平等”。

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益增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相当的规模,少数民族人口走出偏僻的民族村寨,走向各类城市,甚至跨境流动,从事经商务工等活动,形成一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大军。

少数民族人口职业流动总体上也遵循一般人口流动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少数民族之间也有很大不同。我国职业流动的族群差异主要 表现为以下方面:

(1)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量总体落后于汉族。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地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加上民族传统习惯、风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与汉族相比,较少流动和迁移。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从业范围具有鲜明特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大多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许多人的经营活动首先开始于民族特色食品和其所熟悉的农牧业产品,如皮毛、织品等。也正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职业流动的这一特征,使得城市的饮食、商业等具有了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价值。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族而居的特点。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大中城市,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地方。自发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外经商务工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环境,充分利用了民族感情和同乡感情,相互帮助,就近居住,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型的单一少数民族聚落。

(4)少数民族职业流动面临更多挑战。少数民族人口在流动中,往往还存在特殊困难和心理适应问题。首先,大中城市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汉文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对少数民族来说许多城市不具备他们必需的生活设施和条件;其次,对一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语言的障碍同样存在,大大影响了民族间的交往;最后,乡土观念、轻商观念等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低文化素质等因素,都束缚着许多民族成员的职业选择和社会流动。

第四节 民族社会分层与社会整合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因此,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绝不仅仅是一套描述性的概念。因此,研究民族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趋势及其调适,是民族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和深入,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诸方面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民族社会分层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民族社会阶层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主要变化及趋势表现为以下方面:社会阶层数量进一步增加,社会结构的异质性程度日益提高;社会阶层之间的开放性增强,社会流动性渐趋增强,社会各阶层日益分化的同时,阶层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各阶层质检单不平等性将越来越明显。

民族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变迁,一方面会提高社会结构要素的活力和社会成员的主动性,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会由此提高;另一方面,民族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民族间或者民族内部成员群体之间社会地位关系的变

14

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利益冲突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大量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无论对社会公正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能否有一个积极合理的民族社会结构,将各民族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将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分化出不同的收入层和出现社会不均衡是社会转型的必要代价。但问题在于分化必须适度,否则,就会引起社会震荡。民族社会分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分化和分层的趋势必然还要持续甚至加剧,因此必须要有不断的阶层整合相支持,才能保持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所谓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与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也称社会一体化。

对社会整合概念的结束及运用,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观点,将其置于宏观的社会理论体系中,从抽象的意义上予以解释和运用,认为社会整合就是社会体系内各部门关系和谐,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一种则是经验研究取向,将这一概念用来研究各种社会群体内或群体之间的实际关系,特别是用来研究民族及种族群体的关系,研究多民族国家革命战争文化上的接近、融合等。

社会分层是由社会创造出来的制度化的不平等,社会分层也必定可以由社会来加以调节和改变。民族社会分化和分层会引起社会不稳定性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动荡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因为社会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整合。多民族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种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分化和分层的社会意味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一个市场机制将逐步占主导地位的多民族社会中,形成一种对不断分化的利益进行协调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章要点:

1、社会分层是指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序列的不同等级和阶层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阶级与阶层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概念,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2、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及其机制,社会学上有三种理论解释,即功能主义观点、冲突论观点和进化论观点。

3、社会分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只能根据各个时期社会的特征判断其主要分层标准。常用的分层标准有: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家庭背景、居住地域、民族身份、宗教、性别、年龄等。在分层研究中,要根据不同的具体研究目的和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层标准。

4、民族社会分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二是民族地区的社会分层(包括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三是单一民族内部的社会分层。

5、民族分层是民族不平等的原因。至今仍有影响的种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阶层排斥和隔离机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优惠政策是一种民族平等政策,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平等,有其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6、合理的民族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有适当的分层和差距,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但阶层间差距过大也会对民族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

7、在现代社会,职业是财富和声望差异的根源,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因此通过考察各民族及其成员的相对职业位置和职业流动,可以了解民族社会分层状况。

8、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民族社会阶层结构将发生许多变化:阶层数量进一步增加,社会结构异质性程度日益提高;阶层之间开放性增强,社会流动增多,各阶层利益日益分化

15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五章-197

的人总是集中在社会分层的底部。“内部殖民主义”的提法不一定合适,但国家内部因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导致的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及由此差距和利益分配导致的民族矛盾则是当代多民族国家常会出现的问题。经济发展上的明显差距,往往使得边远或落后地区的民族产生离心倾向。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西部地区,因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西部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owr49jm951h1yk7phhy1xkfw968dk01av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