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美的翅膀”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奏响课堂审美乐章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审美教育直接相关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学习具有艺术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韵律诱人的节奏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语文教学是以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情感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教学充满灵动之感,多方面地给学生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课堂美的氛围,通过多种渠道, 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全面地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奏响美育教学课堂新乐章。
一、沉醉音乐美,培养语感
音乐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之功效。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能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情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可以看出语文与音乐在情商教育中有割不断的渊源。因为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 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
古诗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字财富,是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审美的结晶。古文二则《菊》、《莲》都是以物明志的古文,在诵读时,配以中国的丝竹音乐,随着优美的乐声,学生的朗读自然也跟着抑扬顿挫起来,也在音乐中投入了自己的的情感,深刻领悟了古文所蕴涵的精神,培养了诵读古文的语感。作者、教师、学生的心每次于一起跳动在一个节拍上了。
音乐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展开极
丰富的联想。又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庐ft瀑布》一诗时,先让学生倾听瀑布飞流的声音,在音乐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思维倾泻而下的磅礴和势不可挡的气魄中飞扬。未学课文,先受感染,未见其型,先闻其声,对瀑布有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或看到过或听说过的瀑布。再配上瀑布图时,也从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得更深了,真切地体会到瀑布的壮美。
借音乐之臂力,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会提高学生的艺术
修养,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二、欣赏画面美,领悟意境
图片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而且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在提供生活场面后,学生能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
教学《桂林ft水》一文时,学生对桂林ft水的特点只能凭空想象,似懂非懂。针对这一情况,桂林ft水的优美照片,配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老人ft”、“巨象ft”、“骆驼ft”……的“拔地而起”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反复引导学生品赏图片那美丽的ft水之景,欣赏那美妙的课文描写,理解作者对桂林ft水的热爱赞美之情。学生似乎亲身游历了桂林ft水,切身体会到祖国ft河的秀丽和桂林ft水名符其实的“甲天下”。此外,把漓江水的图片与翡翠图片放在一起,通过做比较,体会了漓江水的绿,漓江水的美,也理解了比喻句的作用。
又如,我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秋雨的感受不深,没有什么体验, 就采用多媒体画面秋天的雨景来导入新课,“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优美的画面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可见,图片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从图片的赏析中领悟文字意境或课文中心。
三、结合声像美,激发情感
声像演示生动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录像,这一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化静为动,让书本中无声的文字变得抑扬顿挫,单调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平面的图形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唤起学生的多种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动的集成,为学习者创设情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可以渲染情境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这样就可以解除语文教学的单调性,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 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 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不用多解释, 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可见,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于一体,表达的信息量大,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
程。运用于教学中辅助教学,融光、色、声、形为一体,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活动,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真实,丰富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朵,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一片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善用信息科技,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 欣赏美,创造美,为美学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