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数学教师,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资源正迅猛渗透到当今教育的各个领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数学课进行优化,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运用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营造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营造现实生活情景,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给学生真实感人的美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材料,将反映理论问题的材料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作用。例如,在数学“立体几何初步”一章的教学中,教师若单纯采用口授的方法来讲述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会感到枯燥,如果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大量的立体图形,包括世界高楼和一些标志性建筑,就会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渴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现代教育资源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视角画面,达到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尤其重要的是以多媒体作为纽带,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使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探索真理的热情。
2.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有助于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对理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对数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如果我们能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变虚为实、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达成认知目标。如:在讲解正整数指数函数时,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猜想一下: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学生都议论纷纷,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如果对折100次呢?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并与珠穆朗玛峰比较,同学发现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的趣味教学下,每个学生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课堂的重点、难点,也就轻松得到了突破。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这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
3.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累积前人类既知既得的基础上对求知王国的拓进,是人类文明质的飞跃和人生境界的巨大升华。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时代,最主要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应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讨论,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存在。
教学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与材料。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现代教育资源手段弥补了这一缺陷,它能创设集图、文、声、动、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实际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图,而后,在屏幕左右两边给出甲、乙两地,再分别设置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先标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各走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两小时后两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沟通课堂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联系,从而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讲授,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运用现代教育资源,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教学改革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丰富
的信息和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核心问题,就是要改变目前在一些学校中存在的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励竞争的学习情境,并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折、比、量、剪圆形纸片的方法推导出圆周率,由于操作上的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根据直径与周长的变化数据来寻找规律。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标有直径的圆,围成圆的曲线可以展开,并能用电子尺测量其长度,此外还要创建一个供学生操作数据的统计表;其次,让学生拖动圆的直径一端,当其长度增长或缩短时,圆的周长也同时增大或缩小;其三,当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求助,计算机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另外设置一个计算器,以便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记录的数据、利用计算器计算每一次操作的结果,最后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14……倍,从而顺利得出圆周率的值。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使信息呈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取网上信息,也可通过网络间接从教师或其他学生处获取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凸现,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总之,在数学课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在数学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