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总论>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 商代手工业生产已采用金属工具。(青铜器) ? 中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
? 中国第一部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将骨伤科疾病例为专章。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骨伤科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第一人:《世医得效方》 ?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把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损伤的分类 (选择题) ? 按受伤的时间分类
1) 新伤:近期的损伤 (2-3周内);或损伤后立即就诊者; 2) 旧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因素而复发。 ? 按损伤发生的过程和外力作用的性质分类
1) 急性损伤:突然而来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起病病因时间明确)。
2) 慢性劳损:经年累月反复重复某一个动作和体位不当引起的损伤(起病病因明确或不明确,时间不明确)。
? 按损伤部位的皮肤粘膜是否完整:
1) 开放性: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外界沟通。
2) 闭合性: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损伤的病因
? 外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的收缩力、持续劳损。 ? 内因:身体的抗击能力和耐受能力。体质、年龄、解剖结构、七情内伤。 骨与关节的检查(熟悉)
? 上肢长度测量: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 下肢长度测量: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躁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 ? 肢体周径测量: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 ?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法:
1) 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2) 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完全屈曲时可成40°,那么关节
活动范围是140°(180°-40°)。 3) 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① 颈部:先置于中立位(面部向前,双眼平视),颈部活动度为: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
45°左右旋转各60°~80°。
② 腰部:采取直立,腰伸直自然体位,其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20°~30°,左右旋转30°。 ③ 肩关节:先置于中立位(上臂下垂,前臂指向前方),其活动度为:前屈90°,后伸45°,外展90°,内收40°, 内旋80°,外旋30°,上举90°。
④ 肘关节:先置于中立位(前臂伸直,掌心向前),其活动度为:屈曲140°,过伸0°~10°,
旋前80°~90°,旋 后80°~90°。
⑤ 腕关节:腕关节先置于中立位(手与前臂成直线,手掌向下),其活动度为:背伸35~60°掌屈50°~60°,桡
偏25°~30°,尺偏30°~40°,旋前及旋后均为80°~90°。
⑥ 髋关节:先置于中立位(髋关节伸直,髌骨向前),其关节活动度为:屈曲145°,后伸40°,外展30°~45°,
内收20°~30°,内旋40°~50°,外旋40°~50°。
⑦ 膝关节:先置于中立位(膝关节伸直,髌骨向前),其活动度为:屈曲145°,过伸15°,屈曲膝关节时内旋10°, 外旋20°。 ⑧ 踝关节:先置于中立位(足外缘与小腿呈90°,无内翻或外翻),其活动度为:背伸20°~30°,跖屈40°~50°。
? 肌力测定标准:
1)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2)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3) 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够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4) Ⅲ级:能够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够对抗阻力(轻度瘫痪) 5) Ⅳ级:能对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对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6) Ⅴ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 特殊检查法:(最好熟悉 P.25)
1) 颈部:分离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2) 腰部:直腿抬高试验;拾物试验;背伸试验。
3) 骨盆:骨盆挤压;分离试验;4字试验;屈膝屈髋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 4) 肩部:搭肩试验;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直尺试验;疼痛弧试验;冈上肌腱断裂试验。 5) 肘,腕部:腕伸肌紧张试验;握拳实验;腕三角软骨挤压实验;舟状骨叩诊试验。
6) 髋部: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髋关节过伸试验;“望远镜”试验;蛙式试验;下肢短缩试验; 7) 膝部:回旋挤压试验;挤压研磨试验;抽屉试验;侧方挤压试验;浮髌试验; ? 骨密度检查:临床较常用的是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 ? 关节的穿刺途径(了解一下,P.37) 治法
? 内治法: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1) 初期︰宜采用攻下法或消法。适用于早期有瘀者
① 攻下逐瘀法:损伤后瘀血停积。 方剂: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复元活血汤。 ② 行气消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 方剂: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 血止痛汤、柴胡疏肝散。
③ 清热凉血法:跌仆损伤后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证。
方剂: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
2) 中期: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① 和营止痛法:损伤中期,仍有瘀血停积。 方剂:和营止痛汤、七厘散。
② 接骨续筋法:损伤中期,筋骨已有连接,而尚未坚定者。 方剂:续骨活血汤、接骨丹等。 3) 后期:坚骨壮筋、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 ① 补气养血法:气血亏损、筋骨痿弱。 方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② 补益肝肾法:肝肾亏虚。 方剂:壮筋养血汤、生化补髓汤、左归丸、右归丸。
③ 补养脾胃法: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 方剂: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 养胃汤。
④ 舒筋活络法: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 方剂: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
? 手法的作用:整复移位,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保健强身 ? 手法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了解一下)
1) 手法前要对病情作充分的了解。 2) 要求手法的步骤作出计划。 3) 使用时间用力要轻重适当。 4) 熟练灵活,敏捷准确。 5) 精神集中。 6) 患者术者体位适当。 7) 熟悉解剖。 8) 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 正骨手法
1) 触摸:辨明骨折、脱位和损伤类型,做到心中有数。 2) 拔伸: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3) 旋转:矫正骨折断端旋转畸形。 4) 屈伸:整复骨折脱位。
5) 提按:矫正前后侧移位。 6) 端挤:矫正左右侧移位。
7) 摇摆:用于横断型、锯齿型骨折。 8) 触碰:叩击使骨折端紧密嵌插;。 9) 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 10) 折顶:难以拔伸的横断或锯齿型骨折。
11) 回旋: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12) 蹬顶:多用于一人完成的大关节脱位,如肩髋关节脱位。 13) 杠杆:以杠杆为支撑点,用于难以整复的肩脱位等。 ? 夹板固定:(了解一下) 1) 作用机理:(P.54) 2) 适应症和禁忌症:(P.54) 3) 扎带: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加班上下移动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 4) 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观察血运肿胀。 ? 牵引固定:
1) 皮肤牵引:小儿股骨干骨折,小儿轻度关节挛缩症,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肱骨外科颈骨折。
2) 骨牵引:成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脱位、颈椎骨 折与脱位。
① 颅骨牵引:适用于颈椎骨骨折脱位。
② 尺骨鹰嘴牵引:适用于难以整复或肿胀严重的肱骨髁上或髁间骨折、移位严重的肱骨干大斜形骨折或开放性骨折。
将克氏针从内向外刺入直达骨骼。
③ 股骨髁上牵引:股骨干骨折、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向上移位、髋关节手术前需要
松解粘连者。从内向外穿针,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④ 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等。从外侧向内侧穿针,以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