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湖北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方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已有的国家二、三、四等三角点和国家B、C、D、E级GPS点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已有的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和一、二级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利用已有控制点成果前应进行检查和分析。在投影面上,相邻控制点的水平间距与原有坐标反算边长的相对误差不超过表1的规定。

表1 已有相邻控制点间距检查的规定

等级 二等、C级 三等、D级 四等、E级 一级 二级 相邻控制点的水平间距与原有坐标反算边长的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 1/120 000 1/80 000 1/45 000 1/14 000 1/10 000 7.3.1.2.2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加密

根据调查区域已有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情况,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方法加密二级以上的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也可以采用基于单机站或网络或CORS的RTK方法加密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加密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点时,应联测3个以上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点。

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加密观测和计算的技术要求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或《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T 73)或《城市测量规范》(CJJ/T 8)、《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等标准执行。 7.3.1.2.3 RTK加密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

a) 采用RTK方法加密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基准站,可以是湖北连续运行卫星服务系统(以下简

称BHCORS),或各地方建立的CORS,或级别不低于四等和E级的控制点。 b) 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

c) 当进行一、二、地籍平面控制网加密时,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小于20个,采样间隔2s~5s,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4cm。

d) 当加密一级地籍平面控制点时,需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表2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 级 一级 二级 相邻点间 平均边长/m ≥500 ≥300 点位 中误差/cm ≤±5 ≤±5 边长相对 中误差 ≤1/20000 ≤1/10000 与基准站 的距离/km ≤5 ≤5 观测 次数 ≥4 ≥3 起算点等级 四等及以上 一级及以上 e) 用RTK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

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

角度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 RTK平面控制点检核主要技术要求

边长校核 等 级 测距中误差/mm 一级 ≤±15 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 ≤1/14000 角度校核 测角中误差 /( ″) ≤±5 角度较差限差 /( ″) 14 坐标校核 坐标较差中误差 /cm ≤±5 '.

.

二级 ≤±15 ≤1/7000 ≤±8 20 ≤±5

f) 对于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区域,当采用全站仪测量两个RTK点之间的水平边长用于检核

时,应对测量的边长做高斯投影改正,方可进行边长校核。

7.3.1.2.4 首级高程控制测量

a) 首级高程控制网点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施测。原则上,只测设四等或等外水

准点的高程。

b) 在首级高程控制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大于±2cm。

c) 首级高程控制网加密观测和计算的技术要求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 8)执行。 7.3.1.3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7.3.1.3.1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的方法

可采用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地籍图根控制网点。

当采用静态和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时,观测、计算及其技术指标的选择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 8)规定的二级GPS点测量的要求执行。 7.3.1.3.2 RTK(含CORS)图根点的测量

a) 采用RTK方法布设图根点时,应保证每一个图根点至少与一个相邻图根点通视。

b) 基准站可以是湖北连续运行卫星服务系统(以下简称BHCORS),或各地方建立的CORS,或级别

不低于二级的控制点。

c) 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

d) 为保证RTK测量精度,应进行有效检核。检核方法有两种:

1) 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

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这种检验方法适合于县级行政辖区内所有采用RTK方法测量的地籍图根控制点。 2) 在测量界址点和测绘地籍图时采用全站仪对相邻RTK图根点进行边长检查,其检测边长的

水平距离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 000。对于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区域,应对测量的边长做高斯投影改正,方可进行边长校核。

e) RTK图根点测量的观测和计算等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

执行。 7.3.1.3.3 图根导线测量

a) 图根导线测量的起算点可以是二级以上的GPS点(含RTK点)或导线点。如果采用全站仪测量相

邻RTK图根点之间的边长,在不做高斯投影改正的情形下,其边长相对中误差小于1/6000,

则RTK图根点可以作为图根导线测量的起算点。

b) 当采用图根导线测量方法时,导线网宜布设成附合单导线、闭合单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其主要

技术参数见表4。

1) 图根导线点用木桩或水泥钢钉作标志,其数量以能满足界址点测量和地籍图测量的要求为

准。

2) 导线上相邻的短边与长边边长之比不小于1/3。

3) 如导线总长超限或测站数超限,则其精度技术指标应作相应的提高。

'.

.

表4 图根导线测量技术指标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一级 1.2 平均边长(m) 120 测回数 DJ2 1 DJ6 2 测回差 (″) 18 方位角闭合差(″) ±24坐标闭合差 (m) 0.22 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1/5 000 n n 二级 0.7 70 1 ±400.22 1/3 000

c) 图根导线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 8)规定进行平差计算。

d) 布设图根导线时,平差计算的边长都是地表边长,一般不做高斯投影改正。因此,对于长度变

形值大于2.5cm/km的部分区域,当采用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的形式布设时,即使观测数据无误,其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仍然会超限,此时,仅采用闭合导线或支导线的布设形式测设地籍图根控制点。

e) 因受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图根支导线,每条支导线总边数不超过2条,总长

度不超过起算边的2倍。支导线边长往返观测,转折角观测一测回。 7.3.1.3.4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高程控制网点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技术施测,高程线路与一级、二级图根平面导线点重合,其技术要求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 8)执行。 7.3.2 界址点测量

7.3.2.1 界址点测量方法

界址点测量方法包括解析法和图解法。

a) 解析法是指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

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

1)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2) 可采用极坐标法、交会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直角坐标法、GPS定

位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b) 图解法是指采用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

界址点的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图解界址点坐标不能用于放样确定实地界址点的精确位置。 7.3.2.2 界址点的精度

a) 解析界址点的精度

解析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表5。当采用解析法测量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的界址点时,按照表5的一、二级精度执行。

表5 解析界址点的精度

级别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相邻界址点间距误差 (cm) 中误差 ±5.0 允许误差 ±10.0 '.

一 .

二 三 ±7.5 ±10.0 ±15.0 ±20.0 注1:土地使用权明显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一级,隐蔽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二级。 注2:土地所有权界址点可选择一、二、三级精度。

b) 图解界址点的精度指标

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与地籍图的精度相同,见地籍图的测制部分。 7.3.2.3 解析界址点测量的方法 7.3.2.3.1 一般规定

a) 利用全站仪、GPS接收机和钢尺等测量工具野外实测界址点坐标。主要方法有极坐标法、直角

b)

c)

d) e)

f)

g)

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内外分点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测量方法等。可根据界址点的观测环境选用不同的方法。

1) 当采用全站仪测量时,观测时应做测站检查,检查点可以是定向点、邻近控制点和已测设

的界址点。

2) 当采用钢尺量距时,宜丈量两次并进行尺长改正,两次较差的绝对值应小于5cm。

3)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测量界址点,都应进行有效检核。有两种检核界址点测量误差的方法,

一是界址点坐标点位检核,二是界址点间距检核。检核结果应符合表5的规定。 如果测量员没有参与现场指界,施测界址点之前应根据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和工作底图到现场细致勘查界址点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环境,为测量控制点的选取、界址点和地籍图施测方法的选择做好充分的准备。

经土地权属调查确认的已有界址点,现场核实界标未损坏、移动,并进行检测,如检测结果在表5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应使用原界址点坐标成果;如检测结果超过表5规定的允许误差,经相关土地权利人同意后,采用检测的界址点坐标,并在地籍调查表中的地籍测量记事中说明。 如果土地权属来源资料中给定了满足表5精度要求的新增界址点几何条件或解析坐标等参数,可根据给定的参数计算放样参数,在实地放样埋设界桩。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 测量界址点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应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才能用于作业。观测角度的仪器级别不低于J6级。全站仪的对中、整平、观测等技术要求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 8)执行。GPS接收机的架设、观测和计算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执行。

采用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方法等施测界址点,其起算点应是图根以上级别的控制点。采用直角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内外分点法)、距离交会法等施测界址点,其起算点可以是图根级别以上的控制点,也可以是已知的界址点或辅助点(为测定界址点而测设的)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01m。

7.3.2.3.2 解析法的适用范围

a) 极坐标法。极坐标法主要用于城镇村庄区域和农村区域建设用地的界址点测量。

1) 测站仪器对中误差为±3mm,归零差不应大于1′。如果角度采用半测回,则每天至少检测一

次2C差和指标差,并把检测结果置入仪器内用于改正观测结果。每个测站都必须做测站

检查,检查点可以是定向点、邻近控制点、已测设的界址点。

2) 观测时应采取距离(纵向)和角度(横向)偏心等技术消除或减弱棱镜中心到界址点的偏差

(棱镜对准误差)的影响。

'.

.

3) 严禁采用无棱镜反射技术测量界址点。

b) 角度交会法。对于角度观测方便而距离测量有困难或放置棱镜特别耗时的界址点,可采用角度c) d)

e)

f)

交会法施测,但交会角应控制在30°~150°的范围内。

距离交会法。其他方法施测困难或不能施测的界址点,可采用距离交会法施测,但交会角应控制在30°-150°的范围内。此种方法一般用于施测村庄内部的界址点。

直角坐标法。其他方法施测困难或不能施测的界址点,可采用直角坐标法施测,但界址点到控制线的水平距离与控制线的水平长度之比不应超过1/2。此种方法一般用于施测村庄内部的界址点。

截距法。其他方法施测困难或不能施测的界址点,可采用截距法施测,但外分点到邻近起算点的水平距离应小于两个起算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此种方法一般用于施测村庄内部的界址点。当宅基地整齐划一,存在三个以上的界址点在一条直线上时,此种方法效率高,并且能确保界址点施测的精度。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方法。能满足表5精度要求的GPS定位方法主要有GPS实时动态定位方法(RTK)、网络GPS(RTK和CORS)定位方法。观测时,界址点周围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PS接收机的观测条件。

7.3.2.4 界址点误差的检验

a) 界址点误差包括界址点点位误差、界址间距误差。表6中△s为界址点点位误差,表7中的△

S1表示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实量的边长之差,△S2表示检测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实量的边长之差。△S1和△S2为界址点间距误差。

表6 界址点坐标误差表

测量坐标 界址点号 X/m Y/m X/m Y/m △x/m △y/m △s 检测坐标 比较结果 表7 界址间距误差表

界址边号 勘丈边长/m 反算边长/m 检测边长/m △S1/cm △S2/cm 备注

b) 采用同精度观测检验界址点误差时的中误差计算公式为:

m????????2n??i?1n2i2n ................................. (4)

c) 采用高精度观测检验界址点误差时的中误差计算公式为:

m????????n??i?1n2in ................................. (5)

'.

湖北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方案

.已有的国家二、三、四等三角点和国家B、C、D、E级GPS点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已有的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和一、二级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利用已有控制点成果前应进行检查和分析。在投影面上,相邻控制点的水平间距与原有坐标反算边长的相对误差不超过表1的规定。表1已有相邻控制点间距检查的规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o94n3o2f47f1wl0k4bu3bj0w6iihw013l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