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完整版)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近期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的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切入,针对母乳喂养的临床管理给出建议。本文将结合其他组织发布的指南内容及研究结果,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本指南适用于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
本文将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其它组织发布的母乳喂养管理指南的相关内容对《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进行简要报道。
▼Part 1 哺乳准备
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因此不推荐孕期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
产后规律随访可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如返院随访、家访或电话随访。
WHO于2017年发布的母乳喂养十条指南中建议向母亲提供母乳喂养方面的支持,包括哺乳的教育和训练、情绪支持和社会支持。指南建议母亲应获得准确且无偏见的信息,并据此对母乳喂养做出自己的
选择。此外,指南还倡导在公共场所中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对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此外,本指南还建议对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教育。
▼Part 2 早期喂养
新生儿在出生后10至30分钟时吸吮反射最强,有利于早期建立母乳喂养。
建议新生儿在出生后1小时内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
排除新生儿需要特殊医疗护理的情况,对健康足月儿推荐母婴同室。
建议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内开始吸吮。
▼Part 3 母乳喂养有效性评估
使用生长曲线监测体重增长速率是评估母乳喂养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此外,胎粪转黄时间、尿量都可间接地评估母乳喂养的有效性。新生儿排出墨绿色的胎粪,通常在3-15天后转黄,胎粪转黄延迟可提示母乳喂养不足。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尿量较少,之后可每天排尿6~7次。如果婴儿尿量不足[< 0.5~1.0ml/(kg·h)]或尿液呈深黄色,也提示喂养不足。
为了早期发现需要哺乳支持的母亲,评估量表结果也可作为参考指标之一,有文献报道表明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化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 short form,BSES-SF)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量表之一。
【BSES-SF】该量表是《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的简化版,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5级评分,采取1-5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
表格 1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化量表(BSES-SF)
翻译引自 参考资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