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案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风险与对策
邓志宽 帅杰 黄华 第三军医大学桥医院神经内科 (400037)
脑卒中和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国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是中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大多由缺血引起,而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症状的脑血管狭窄的预后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数量、部位、形态和程度。尽管目前非侵入性诊断神经影像学取得不少进展,如CTA、MRA等,但诊断性颈部及颅内血管造影仍然是评估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基石和“金标准”。目前对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管危险因子,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戒烟、减肥等,二级预防为抗血小板治疗,虽然对近期发作的卒中或TIA患者可降低其血管事件,但相当一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仍反复出现TIA发作或脑梗塞,因而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包括对颈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术、卒中的介入治疗等。但是,无论是诊断性脑血管造影还是介入治疗,在脑血管内的任何操作均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充分认识脑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确当的干预,对于减少患者介入的危险性和维护患者健康,进一步推广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诊断性颈脑血管造影术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案
卒中是介入操作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致残最重要的原因。操作过程可能导致卒中是不少医师不推荐及患者或其家属不愿意接受造影检查的主要原因。据报道,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引起卒中导致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在0.3%~5.7%;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为0.3~6.8%,平均值是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的2~3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同侧TIA或脑卒中)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时发生持续性脑卒中的危险为0.5~5.7%,为无症状的患者2~3倍(0.1~1.2%)。在一项1000例诊断性脑血管造影的研究显示,其脑卒中总发生率为1%,但是在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0例患者中,有9例曾有脑卒中或TIA发作史,1例表现为无症状性血管杂音,说明术前均存在明显的脑血管粥样硬化性改变。
操作者危险因素是产生缺血性并发症(短暂或持续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手术及显相时间长、导管使用多及行主动脉弓造影均可使脑卒中发生率增高。不熟练的操作者常常行主动脉弓造影,该过程可产生大量栓子,可引起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研究表明,熟练的操作者进行脑血管造影,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仅0.5%~0.6%。实际上,脑血管造影发生的临床表现明显的脑卒中可能只占其并发症的很小一部分,“沉默性”脑栓塞可能更多。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可以毫无症状,但代表着严重的脑组织病理性损害。最近有报道在血管造影后进行MRI 弥散加权脉冲连续扫描,发现新的无临床表现的腔隙性梗死发生率达25%,MRI检测到的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案
明显的栓塞性脑梗死在造影及操作时间长的患者发生率更高,与使用多根导管呈明显正相关。亚临床性脑梗死并非全无表现,在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时,可显示出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由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造影脑卒中发生率远远高于因斑块狭窄本身所导致的卒中发生率,因此有作者认为即使训练有素的专家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进行脑血管造影也是十分危险的,可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最近也有资料显示常规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如果由有经验的神经血管专家进行,其发生率要低一半以上。
对影像判读错误也是导致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增多的原因之一。如果诊断和评估错误,患者将可能经受不必要的介入操作,也可能延误了的治疗,有些患者甚至有病灶却未发现。医师必须能够准确识别导致脑卒中和TIA的“责任病灶”,并对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炎性状况作出准确估价。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研究显示,即使经过训练的心脏病专家,其评估误差也达到15%~45%,这种差异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介入医师可能超出之身水平进行脑血管造影和诊断,并进行极具卒中风险的脑血管介入操作,这些均将导致介入并发症的发生。即使进行颈脑血管造影仅仅为了诊断和评估颈脑血管阻塞性疾病,但也可能遭遇到意外病变,如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肿瘤、占位效应、栓塞性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亚急性、慢性血管内膜剥离,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这些也是导致误诊误治的原因。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案
为降低脑血管造影风险,对操作者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是必要的,训练内容包括操作技术和影像判读两个方面。研究显示,平均需要200例培训可使医师成为一个合格及安全的颈脑血管造影检查者。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可应用检查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来衡量。对造影者进行神经疾病诊断学及神经血管影像学知识和判读技术的教育,提高其诊断和评估的准确性,也是降低操作者的危险因素的重要方面。 2 颈部血管介入操作
血管内介入治疗操作比单纯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对血管床引起的危险更大。颈动脉支架术后30天内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为4.4% ~ 12%,1年内卒中及死亡率上升到12%,MRI检查证实颈动脉支架植入后22%~29%的患者出现缺血损害病灶。另有一项研究显示,颈动脉支架术后MRI 弥散加权像揭示支架治疗动脉远端栓塞发生率高达61%,其中大多为“沉默性”栓塞性梗死。
栓塞保护装置可能使颈动脉支架植入变得安全,但是无论在有症状还是无症状患者,支架术后30天内脑卒中发生和死亡率在仍然在2.8%~6%。在两项“保护”和“非保护”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对于保护是否有利得出矛盾结果,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无差异,另一项则证明保护装置可导致脑卒中发生和死亡率增加。保护装置的有效性目前只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支架袖与支架植入术的对照研究中得到证实。因此,对于颈动脉支架,应用保护装置尚不能证实其可减少卒中和死亡并发症。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案
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操作方法,选择具有适应症的患者进行支架治疗,可能是目前减少血管内介入治疗操作危险的方法。另外,进一步寻找更理想的保护装置和探索现有装置的应用时机和方法,也是今后血管内介入治疗操作的发展方向。 3 颅内血管成形术
目前国内外均有小样本报道。Mori等报道病灶形态与症状复发及操作相关死亡率均密切相关。球囊血管成形术由于可引起内膜剥脱、栓子形成、反弹、血管破裂等危险,目前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为了克服PTA的缺点,推荐小口径球囊及缓慢球囊充气。但是,小口径球囊缓慢充气治疗后,第狭窄部位的疗效差,残留狭窄可能大于50%;且动脉内膜剥离的发生率仍有15%左右;而且再狭窄发生率高。有报道10例症状性MCA狭窄的患者PTA后再狭窄率近50%。 4 颅内动脉支架术
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可彻底消除PTA的狭窄反弹和血管剥离的危险。但是其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并存在不少争议,因其仍存在栓塞及血管破裂的危险。即使如此,由于冠状动脉及颈动脉支架经验的积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疗法的进展及压缩更紧、变形性更好的支架的出现,使颅内动脉支架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处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一个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基底动脉直接支架植入的围操作期并发症与传统的分期支架植入相比,直接支架植入围操作期并
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