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学期城市经济复习
题型:简答、辨析、论述
1、城市化的内涵
答:P28。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资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它反映为城市性状的改变、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质量的提高三大方面。
2、世界各国城市测度的常用指标
答:P29。单一指标法,即通过某一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指标:一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该指标从地域角度出发区分定居的人群,反映了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分布。二是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地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这个指标着重于考察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存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即以某一地区内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观上的分野,对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密集地区,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业化能带来城市化
答:P32。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两个作用力当中,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城市化是一个空间转移过程,投资和就业机会驱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并促进工业生产活动及服务业的城市聚集,而且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的创新及对技术的生产性使用也反过来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和经济的增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国家,一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也就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4、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则
答:P16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城市土地单一国有制。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不能有丝毫动摇。二是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
1
离。国家只允许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和有限期出让,而所有权则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三是对部分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国有土地,可以进行商品化经营。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监督,规范和管理地产市场。四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除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党政军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公共设施及公用事业等建设用地继续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外,其他新增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业、商品住宅和涉外工程建设用地,都要通过土地出让和转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5、当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答:P108。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6、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答: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土地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用地单位和个人只有使用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其中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7、如何衡量一个城市的技术结构水平 答:P105。
8、过度城市化的原因
答:过度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过度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2、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2
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
9、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答: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可持续的内容。也就是说,城市经济的增长,不但要为今天的城市居民提供财富,还要为城市未来的居民留出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从可持续的要求出发,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人均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人均收入水平,是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经济发展,还应当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城市财富的合理分配。第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第三,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的改造创造了经济基础,意味城市有更大的力量来提升城市的质量。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城市社区的发展。
10、现代城市政府的职能
答:一是城市导引,通过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与主流文化的培育,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领的城市管理职能。城市导引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职能,是其他四项职能(规制、治理、服务、经营)的起点、依据和核心,其他四项职能是城市导引的落实和延伸。城市导引的基本形式包括:战略导引,指通过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导引城市发展。规划导引。就是通过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导引城市的发展。文化导引。就是通过培育先进的城市文化,提高市民的素质,积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
二是城市规制,即通过制定法规、政策、行政条例和规章制度等成文法的有形文案以及主动引导民间自发形成的风俗、道德、习惯等无形约束,对城市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及行为进行边界约定与预警的一项基础性管理职能。城市规制概括起来有两种形式:有形规制和无形规制。有形规制就是以成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规制,如宪法、法律、条例、公共政策、规章制度、公约训词等。无形规制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形态。它多数有口传相授、示范影响等形式代代相传,它属于引导性规制,其强制力要小于有形规制。
三是城市治理,是指根据城市导引和规制的要求,通过监督、调研、稽查和市民反映发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无序现象、问题和各种矛盾,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以有序化为目标的整治、矫正、调理的综合性、经常性管理职能。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治理。主要在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监督与调控、财政税收和经济主体财务活动的监管。社会治理。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的调整,社会治安整顿、城市社区建设。环境治理。主要在于控制污染、整治市容市貌、改善公共交通。城市治理是综合性和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