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
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
? 孔子一生坎坷,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 ? 曾因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
? 他不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
?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却给予“曾点气象”
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精神生活的超然自得是他所求的。这种审美意义上的,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
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
? 孔子是以改造社会与人心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孔子的文论围绕政治教化展开的。
(一)孔子及其《论语》
?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
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 (二)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无邪”本是《鲁颂》,原指鲁僖公的好马。朱熹《四书集注》认为”凡《诗》之言,善
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情性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尽盖其意,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 无邪,即归于正,合乎礼制。这是欲望诗学形态的最早雏形,是孔子评诗的基本标准。 ? 西方柏拉图的诗学理论,柏拉图贬抑情欲,最终走向理性,而孔子走向的是仁与德。
(三)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
? 思考:诗歌的作用是什么?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 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4、“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 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 第一、二条,西周,诗和乐的结合,是周人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贵族身份性标志。
春秋时,《诗》演变成外交辞令。
? 孔子认为修身的目的是培养有责任心的人:君主要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君子要匡正君
主,教化百姓;百姓要安分守己,敬畏师长。
? 孔子的实用功利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 第3、 4条体现了诗歌的政治价值
? “不学诗,无以言”,充分体现了春秋时代普遍存在的“赋诗言志”的现象。各国君主、士
大夫赋诗,孔子对“专对”工具功能的肯定。
? 第5条“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 政治功能
? 兴:感发情志
? 观:观风俗之盛衰 ? 群:和睦相处
? 怨:怨刺上政,让上层统治者知晓底层的不满
? 孔子对诗歌功能的认可:修身、言辞、交往、政治
? 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时,主要考察文学对于社会的有用性,即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
这必然要淡化文艺自身的某些特质,消解文艺的审美主义属性。
? ? ? ? ?
? ? ? ? ?
? 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
政治观念及其制度。
? 他的美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载道观念,
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节 孟子的文论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等。
?孟子和孔子都认为士人是社会的精英 ?孟子的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与民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认为君子应彬彬有礼,谦恭平和;孟子认为是特立独行的豪杰之士;孔子强调外在的诗书礼乐学习与教育,孟子关心内在修心养性的自我修习和自我提升过程。
(五)美及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尽美又尽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更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孟子的性善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常人的努力 ?性善论,本性纯善,物欲蒙蔽,误入歧途,因此要思考、辨别和反省。
?二、孟子的文论
?1、“知人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字面理解:理解一首诗——作者以及时代 ?内涵:有德之士为师为友,平等对话
2、”以意逆志“说
说诗者从自己的价值观来对诗歌文本进行意义的重构。凸显阐释者的主体性
第四节 荀子的文论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 ?二、荀子的文论 荀子的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
?孔子,”礼崩乐坏“的现实,构建立法者的言说; ?孟子,学说众多的时代,立法者与辩者的的言说;
?荀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反思儒学,将儒学建构成一种既有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又有现实有效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荀子以“性恶说”代替“性善说”—改变价值系统建构的逻辑前提 ?第二,以“学”取代“思”—在修身方式上采取不同路径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 ?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第三,以“礼”“法”并重代替“仁政”—在重建社会秩序之方式上的不同选择
二、荀子的文论
?第一,诗言志的新阐释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这是汉儒说诗的基本原则,荀子将《诗三百》归纳为圣人思想情感的表现或立身行事的表达。人世间的价值是由人自己制定出来的,与天地自然无关。
?第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