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多数,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1分)就是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1分)就是要鼓励先进,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1分) (4)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意义:设定德育目标时,第一,要区分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就有所区别。(2分)第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多数学生,从基础文明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人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2分)第三,要鼓励学生,倡导学生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学习和践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2分) (5)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便是在努力实现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的辩证统一。(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项意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开出了一节名为“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那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品在纸上画圆,并让每个学生把画好的圆剪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怎样找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折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了圆心。
试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参考答案:
(1)这位老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是与实验的意图想一致的;(5分) (2)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也是值得肯定的;(5分) (3)但是,老师的“导”限制了学生的“学”,假如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找圆心的办法,则更有得于学生的主动发展。(5分)
27
2004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CABDC CADBD 1.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A.人类社会的出现 B.交往的出现 C.学校的出现 D.语言的出现
2.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A.自然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世俗性
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日本)。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5.反映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化要求的现代教育特征是(教育的多元化)。 A.教育的民主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多元化 D.教育的终身化 6.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清末)。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7.把教学过程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等教学步骤的教育家是(杜威)。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8.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明确提出“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是(以上三个文件)。
A.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B.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28
C.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以上三个文件
9.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 A.“行为习得” B.“模仿学习” C.“道德学习” D.“强化学习”
1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 A.合作精神 B.正义感 C.同情心 D.意志自由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
2.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3.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倡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4.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是一种诊断性评价。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 ”这一大类。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全民教育: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另IJ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3.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4.螺旋循环说:是我国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探索中提出的一种观点或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组织在受教育者邻近发展阶段进行教育。要求德育内容的层次既不能过高,又不能低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只能适当超前,通过教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 29
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 5.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答:正确(2分)。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多样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3分) 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答:错误(2分)。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3分) 3.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用探究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
答:错误(2分)。探究式和接受式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各有其适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3分) 4.班集体一定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答:正确(2分)。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3分) 5.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答:错误(2分),这是一种机械的而且不合乎品德形成规律的论断。品德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应该同时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由于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不平衡,在实际操作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育作为切入口,进而带动品德其它方面的发展。先提高道德认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这只是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的概括。而实际的德育开端不止一种,教师也可能从陶冶道德情感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