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1998-2014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真题及答案(练习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可以推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3.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时涌现的英雄人物,例如用孔繁森同王宝森对比来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国家用“最高人权”来否定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要给学生讲明道理.树寺正确的政治观点。

11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B D A D A 1.“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由( 杜威 )提出的。 A.凯洛夫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 ( 广义课程 ) A.学习内容 B.教学内容 C.狭义课程 D.广义课程

3.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 (替代强化作用) 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是在(信息革命)时期提出的。

A.一次工业革命 B.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 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与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A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学记》。 2.“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的螺旋循环说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历程。

5.有别于人类一般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12

6.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育的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7.根据赫尔巴特多方面兴趣理论,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4个阶段。

8.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9.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训练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称为微型教学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3.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5.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青少年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答:正确。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 13

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答: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3.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答:错误。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4.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误。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5.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答:正确。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4

1.试论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的作用。 (一)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字出现以前,文化主要依赖人们之间耳传口授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二)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教育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实现对文化的改造。 (1)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如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丛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利,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应用较高的文化要素。 (2)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对文化有整理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浩繁的文化与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才易于被年轻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知识,而且懂得人类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经过他们整理的文化更易于被掌握。 (三)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2)赫尔巴特认为, 15

(4)理性、

4nzzb2m90u2p7v540mc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