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

作者:王春辉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

内容摘要:“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认为活用的词改变了词性和基本功能。本文将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进行大量例句分析,以此来探究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从而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否符合“词类活用”的定义。 关键词: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一理论最早是在1922年,由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一书中系统论述出来的。陈先生认为:“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1]今天,学术界给“词类活用”下的定义是:汉语中,词有定类,类有分工,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改变词性或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以及形容词的活用等。本文主要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来分析研究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一现象的特点。

古代汉语中,我们把名词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的情况叫做名词活用作动词,又可以具体分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用用法与意动用法三种。下面,我们将一一举例来分析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一现象的特点。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是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功能的现象。[2]即名词在句中直接表示动作行为。例如: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史记·陈涉世家》)

句中“陈胜”做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名词“王”充当谓语,表示主语所发出的动作,句子意思是“陈胜称王。”,稍加分析我们发现,“王”的词性还是名词,只不过在理解翻译时,添加了一个动词“称”,这个动词是由主语发出的,“王”是动作行为的受事宾语。 (2)从左右,皆肘之。 ; (《左传·成二年》)

该句翻译为:“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翻译时,添加了省略的主语“韩厥”和表动作的动词“制止”。“制止”这一动作行为是由省略了的主语“韩厥”发出的,而“肘”则表示动作的工具,词性依然是名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沛公军霸上。 ; (《史记·项羽本纪》)

句中“沛公”是主语,“军”表示军队,理解时需要添加一个动词“驻扎”,义为;“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沛公”是动词“驻扎”的发出者,“军”是动作行为“驻扎”的受事宾语,词性还是名词。

(4)范增数目项王。 ; (《史记·项羽本纪》)

本句意思是:“范增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羽。”,翻译时,添加了动作动词“示意”,主语“范增”是谓语动词“示意”的发出者,“项王”是动作的受事宾语。“目”表示动作行为“示意”的方式是“用眼神示意”,词性不变,还是名词。

(5)曹子手剑而从之。 ;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本句意思是:“曹子手中持剑跟随他。”,翻译时添加了动作动词“持”,这个句子中“曹子”是主语,是动作动词“持”的发出者,“剑”是动词的受事宾语,“手”表示动作持的发生方式是“手持”,意思还是本义,词性仍是名词。 (6)公将鼓之。 (《左传·庄公十年》)

本句意思是:“鲁庄公将要击鼓。”,主语是“(鲁庄)公”,宾语是“鼓”,理解时添加动作动词“击”充当谓语动词,“(鲁庄)公”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鼓”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鼓”的词义、词性并未改变。

(7)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本句意思是:“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前进了。”,翻译理解时,添加了动词“前进”,主语“齐军”是动词“前进”的发出者,方位名词“西”作状语,表示动作“前进”的方向是“向西前进”,“西”的词性没有改变。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一语言现象并不符合学术界给“词类活用”下的定义。在这里,名词并不是临时具有了某个意义,而是在理解时添加一个隐含的动词性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五步(设立)一岗,十步(设立)一哨;初一(吃)饺子,初二(吃)面条,等。

由此,我们分析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名词的词义和词性并没有发生改变。第二,理解时需要添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添加的词受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的制约。第三,句中的主语一定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成为(或具有)它自身所代表的人或事物。[3]例如:

(1)秦卻宾客而业诸侯。 ; (李斯《谏逐客书》)

本句意思是:“秦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立业。”,理解翻译时,给“业”添加了一个体现宾语“诸侯”的动作行为的动词“立”。宾语“诸侯”是“立(业)”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语“秦”在句中起致使作用,表达主语使宾语“诸侯”发生“立(业)”的动作行为。 (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本句意思是:“先生的恩德,有如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理解翻译时,给“生”添加体现宾语“死者”的行为的动词“复活(复生)”,给“肉”添加体现宾语“骨”的行为的动词“长”。宾语“死者”和“骨”分别是动作行为“复活(复生)”和“长”的发出者,主语“先生之恩”在句中起致使作用,表达主语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 (3)齐威王欲将孙膑。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本句意思是:“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将领。”,理解翻译时,给“将”添加了一个体现宾语“孙膑”的动作行为的动词“担任”。宾语“孙膑”是动作行为“担任”的发出者,主语“齐威王”在句中起致使作用,表达主语使宾语“孙膑”发出“担任将领”的动作行为。 (4)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 (《荀子·天论》)

后半句意思是:“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本句省略了宾语“之”,在理解翻译时,给“病”添加了一个体现宾语“之”的行为的动词“生”。宾语“之”是“生病”的动作发出者,主语“天”在句中起致使作用,表达主语使“之”生病。 (5)尔欲吴王我乎? ; (《左传·定公十年》)

该句争议较多,黎时斌先生认为“吴王”在这里是意动,他说:“‘吴王我’只能是‘以我为吴王’,即‘把我当作吴王那样杀死’。”[4]而笔者则认为“吴王”在这里应该是使动。因为公若藐临死前说的“吴王”是指被鄟诸用鱼肠剑给刺穿了的吴王僚,公若藐说这句话的时候,吴王僚已经是死了,可以看作是尸体的代名词。所以,本句可以翻译为:“你想让我成为吴王那样的死人吗?”在理解翻译的时候,给“吴王”添加一个体现宾语“我”的行为动词“成为”。宾语“我”是动作“成为”的发出者,主语“尔”在句中起致使作用,表达主语使宾语“成为吴王那样的死人”。 (6)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特点探究作者:王春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术界认为活用的词改变了词性和基本功能。本文将结合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进行大量例句分析,以此来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nsjo4u4z444p5c1cp2i5zpak1cslt00de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