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框架的形式挂在墙壁上,
体育健身需要注意:
(一)锻炼前要体检
锻炼前要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状况,并对病患组织和器官的情况要特别注意。有些人平时如不经常锻炼,不了解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急于求成地去进行练习,不但不利于健康,反而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会引起运动性猝死。因此,正式锻炼前必须进行身体检查,为锻炼的方式与运动负荷的选用提供客观性依据。
(二)锻炼方式要有选择
一般人健身运动最好选择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的有氧运动。运动多以大肌肉群的活动为主,可促进冠状动脉及四肢的末梢血管内的血液流通,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加大脂肪的消耗,从而保持内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活力。
(三)锻炼的活动量和强度要循序渐进
开始运动时,运动量和强度要小些,有10~14天的观察反应期。对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参加锻炼后可能有3~5天的不适应期,表现为劳累、肌肉酸痛、食欲稍差,甚至睡眠不佳,适应后可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和强度。采用“适度”的低冲击力、温和的有氧运动,对大多数人是有益和有效的,也是安全的。适度运动时的身体状况:筋骨已舒展、呼吸能交谈、心脏跳得欢、全身微出汗。对初练者
和年长者(或体弱者、或多病者),“适度”健身更为重要,尽量做到:快跑不如慢跑,慢跑不如快走。
(四)锻炼后要自检和自我监督
进行锻炼的最初一段时间,有某些疾病或者症状时,要做好每天或隔天记录下自我感觉,锻炼前后的脉搏、血压数值、晨起的脉搏、食欲和睡眠等情况,以便于进行自我监督,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五)锻炼要持之以恒
锻炼一定要系统地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的锻炼才可使身体结构和机能发生有利的变化,增强体质。研究表明,要想达到健身的目的,每周至少进行2~3次练习,如果间隔时间过长(每月进行2~3次锻炼),其练习效果与不进行练习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练习停止时间过长,以前积累下来的锻炼效果也会很快消退。
(六)锻炼时要有热身运动与整理运动
刚开始运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进入状态的时间较长,为此在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性,使身体逐步适应运动时所要达到的强度要求。运动后进行一些恢复性的整理活动,可使运动中比较兴奋的器官逐步地平静下来。运动结束后可进行一些恢复性慢跑、牵拉放松、局部肌肉按摩等整理活动,对消除肌肉紧张酸疼、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身体适应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锻炼要与休息相结合
锻炼和休息要安排适当,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动态平衡,即经常要调节好锻炼和休息的安排,根据身体反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避免出现过度疲劳而导致运动损伤或慢性劳损,也可以防止因劳逸安排失当而导致意外。
(八)锻炼要注意避免局部负担过重
锻炼时应避免某一肢体、器官负荷过重。练习时最好有多个部位参加运动,或每次运动采用多种形式,以使身体各部位均得到活动的机会。活动时呼吸要自然,注意发展腹式呼吸,尽量避免屏气或过分用力。尤其对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应避免造成血压骤然升高的动作,如头朝下、骤然前倾、低头弯腰动作过猛等。
(九)锻炼后要注意身体的变化
锻炼后要密切注意身体反应,并及时做出判断和调整。“适度”健身运动后身体的良好反应为“肢体有点酸,睡觉睡得酣,起床心跳缓,精神很饱满”。
(十)锻炼后要注意饮食调整
锻炼前后还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在锻炼中消耗的热量得到充分地补充,为恢复体力提高体能打下基础,并减少由于食量增加给消化系统带来的负担。此外,锻炼时体内水分消耗过多,运动后要注意及时补充。
(十一)制订个体化的科学锻炼计划
进行健身锻炼时,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检查与评估,而后制定科学的个体化的锻炼计划。在每一阶段的锻炼结束后要及时进行锻炼效果的检查与评价,将前一阶段的锻炼效果作一总结,并根据锻炼者的反映将锻炼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为下一阶段的锻炼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设性建议。
同时,进行锻炼还要注意季节特点。春季气候变化无常,要注意防寒防风防雾。夏季锻炼时要做到尽量选择透气和防晒的着装,避免在高温和阳光直射下进行锻炼,运动强度和量适当减少,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锻炼后做到“三不”:不立即喝冰饮料,不立即喝大量水,不立即洗冷水澡。秋季较干燥,日温差大,易犯困,锻炼时要注意根据气温特点及时增减衣物,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后要适当休息。在夏季运动量和强度的基础上,可逐步增加。冬季锻炼时衣着厚薄要适宜,注意保暖;选择室外向阳、避风,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的场所进行锻炼;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量,用以改善机能,消耗体脂,防止脂肪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