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Ⅱ. 散 文 阅 读
卷考情导向 试卷 作者出处 命题方向 ①归纳容要点;②理解词语含义;③分析结构技巧;④探究句子意蕴 ①分析句子的作用;②归纳容要点;③概括人物性格特点;④探究句子涵 ①鉴赏表达技巧;②分析物象的作用;③分析人物形象;④探究文本意蕴 考点一 归纳容要点 2015年 王安忆《比邻而居》 2013年 老舍《何容何许人也》 2010年 《溜索》
(2015·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
. . . . .
. . . .
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①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也不奢侈。②生活上既有规律,2得分 误区诊断 该生既没有明确信息区间,也不会根据分值及题干要求判断要点数量。第①②点是从第②段中概括出来的,不符合题干学生甲 分 要求的围;该生答出了3个要点,与分值4分猜测的要点不相符。(短板一:不明信息区间,不会根据赋分猜测要点 . . . . .
. . . .
又很节制。③即使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 ①即使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学生乙 持恒和执着的生活风格;②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表现出认真的生活风格。 2数量) 该生不会准确概括容要点。第①点“持恒和执着”错误,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应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第②点“认分 真”错误,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应是“持恒”和“执着”。(短板二:不会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③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④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
【答案】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2分)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2分)
一、概括容要点“3步骤”(针对“短板一”) 1.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比如上面例1,考查生活风格特点的概括。
2.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比如上面例1,题干已明确关于凸显这家人生活风格的信息区间是在③④两段。 3.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性
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4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
. . . . .
. . . .
点1分或者2分。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作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比如上面例1,根据赋分情况猜测要点数量,题目赋分为4分,可能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再根据题干要求从第③④两段概括,可能每一段1个要点,共2个要点。
二、概括容要点“4方法”(针对“短板二”) 1.摘取法
需要概括的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关键位置。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取法
需要概括的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舍取法
(1)需要概括的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雷同信息进行舍弃。
(2)文段中所说的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做出舍和取的决定。 4.提取法
需要概括的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这时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概括时要借助于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专 项 练]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驿路梅花 王剑冰
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说不清是雪还是梅。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
路前面出现了一个弯,而后又一个弯,拐过去就看到了融在风景中的风景。能让一个个朝代为之倾目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不寻常处,始皇派十万大军进入岭南,汉武帝出兵征讨南
. . . . .
. . . .
越,都是翻越梅岭山隘。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中国运销国外的商品也都是逾梅岭进入,然后到达入海。不管是出去还是进入,梅岭都是当时的必由之路,只是自汉开拓的山路险峻之极,需要拓展得更顺畅。这项不大好干的工作一直拖到了唐代开元四年,唐玄宗安排给了老家在的九龄,艰难可想而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宰相诗人,硬是率民工在梅岭写下了一首仄仄平平的经典。
梅岭,是在梅中开了路,还是因路种了梅?不好找到确切的答案,路与梅就此相伴千年。坚硬与柔润,古朴与馨香和谐地融为一体,一些梅老去,新的梅长出来,石头将梅的根压住了,会抬一抬身子,让那些根舒展,抬起身子的石头有一天走失,新的石头还会补缺上去。
梅或随着明净的雨或晶莹的雪一同洒落,说不准哪位诗人走来,会随着诗句曼扬。路渐渐上升到了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层次。梅开与未开,在梅岭都会生发缤纷的联想。一步步踏着光滑的石道前行,身上早已经汗涔涔的了。有人及早地到亭上歇息,驿路上无数大大小小的亭,当年轼是在哪个亭子歇脚呢?毅遇险时躲在哪一片林子,而有了《梅岭三章》的绝唱?
我转换两次飞机到达,又走了很长的陆路才到大余(大庾)驿路,古人在途中得耗费多少时光?梅岭是中原最后一座山,多少人走到这里,都会有辞国望乡的感怀,尤其那些贬谪之士。唐初宋之问被贬南粤时,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哀惋不已:“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轼、辙、寇准、观、万里、汤显祖,这些人过梅岭时无不神离泪飞。究竟有多少贬官走过这驿路,数不清了,他们成为梅岭一道特殊的风景。其实,过去了,也就安心了,正是一批批的人过往梅岭,促进了南粤文明的发展。轼不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欣叹吗?他在建中靖国元年北归时,梅岭迎接他的,仍是雪样的梅花。还有汤显祖,贬谪的时候,在南安听到太守女借树还魂的故事,方写成一曲千古名剧,大余还修了牡丹园念着他。所以还是放放那些沉重的心事吧,“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梅孤清高洁,凌寒不惧,报天下春而后隐去,与人的品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忧烦、离愁都暂时隐退,目光里盈满春的笑意。于是更多地有了王安石、黄庭坚、朱熹、解缙、王阳明的足迹。
终于上到了最高处,南扼交广、西拒湖湘的梅关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壁立于梅岭分水界上,从这里向南,就是地界,一个慢下坡弯向了同样盛开的梅林。虽没见什么人走上来,眼前却呈现出一片肩挑车运的繁忙景象。其间,荷兰访华使团从出发,沿水路北上觐见清朝皇帝。900名挑夫、150名护卫,熙熙攘攘走上梅岭,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问候,我得给他们让路了。那个时候朝贡或通商的除东南亚30多个国家外,还有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国,这条路也是西方同中国往来的使节路。1816年,英国贡使回国,嘉庆皇帝亲谕:“于通州乘船,由运河走,经过、、而上,由过大庾岭(梅岭),至澳门放洋。”当朝皇帝对这条路线已经十分熟悉。
在驿路的起点,我看到了章水边的码头,老得不成样子了,几棵树歪斜地伸进了水中,树旁还有拉纤的岸路,系船的拴石。一艘艘大船在纤夫的拉扯下靠岸,成千上万的脚夫涌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