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及其作用 (1) 交通运输
方式 铁路 公路 优点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水路 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历史最悠久 备注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2) 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
邮政通信—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受到地形的影响
(3) 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 (4) 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 2、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1)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A铁路线: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 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
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 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 C航道
(2)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 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 上海港:
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 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 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
(3) 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
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 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
3、 城市道路的交通网络 (1) 主要特点
- 46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典型的混合型交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 城市道路网
格局规划原则: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 (3) 问题及改善
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 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
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 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4、 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1) 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 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形成 密度 效益 组织形式
5、 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1) 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原因: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等少数农产品、资本技术 进口大量初级产品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制成品 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主要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工业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商品构成中制成品比重有很大变化 仍处于不利的外贸地位 (3) 国际金融: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1)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的地域性:
城市——交通、工业、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四大类) 乡村——资源利用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了生态破坏严重 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山区 沿谷地或交通线 小 资金和商品流通慢,效益较低 贷郎担、大篷车等较灵活方式 平原 沿主要交通线 大 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快;效益高 商业街、商业小区等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要了解原因) (2)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2、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 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
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
- 47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4、 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A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B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C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2)原则:要理解其含义——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见3、4、5的分析) 7、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 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以留民营村为例) - 48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8、 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
|+|+|+|+|+|+|+|+|+|+|+|+|+|+|+|+|+|+|+|+|+|+|+|+|+|+|+|+||+|+|+|+|+|+|+|+|+|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概念 产生条件 结构 路径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 49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概念 干旱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特点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主要地区 危害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防御措施 旱灾与涝
狂风暴雨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沿海重、南方重。 旱灾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