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看拼音写词语。(想一想,哪儿该用隔音符号,并加上) chǎorǎng dìguózhǔyì bófù zūjiè zhènxīng fùnǚ ( )( )( )( )( )( ) Chuǎngjìn rènàofēifán xúnjǐng chéngchǔ mófàn ( )( )( )( )( ) 二、补充成语。
( )( )不解 ( )和( )丽 灯( )酒( ) 热闹( )( ) ( )武( )威 左顾( )( ) 三、缩写句子。
1.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四、选词填空。 显然 不然 安然 突然 果然 毅然 1.我们要加倍努力。( )就要掉队了。 2.狼牙山五壮士( )跳下悬崖。 3.他的意见( )是不对的。 4.吃过中饭,天气( )变了。
5.由于他勤学苦练,( )学到不少技术。 6.只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心里才会( )。 五、片断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
要以此为目标。
1、辨音组词。
喝hè ( )hē( ) 当dāng( )dàng( ) 2、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坚定( )( ) 清晰( )( ) 崛起( )( ) 欺凌( )( ) 3、我会用“抱负”造一个句子:
4、第1自然段在文在是( ) 段,起到( )的作用。 5、朗读7自然段是,应该这样读( )。 A、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B、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6、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词语。
(1)“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的意思是( ),“周生”指( ),“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 )。
(2)“静静地”看出周恩来 ( )。 7、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词。 (1)大声叫好。( )
(2)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
8、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思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
9、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 ( )。 10、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11、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写下来。
12、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想一想,哪儿该用隔音符号,并加上) 吵嚷 帝国主义 伯父 租界 振兴 妇女 闯进 热闹非凡 巡警 惩处 模范
二、写近义词:
驱使—命令 踊跃—积极 清晰—清楚 欺凌—欺侮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二、补充成语。
(疑)( 惑)不解 (风 )和(日 )丽 灯(红)酒( 绿 ) 热闹( 非)(凡 ) (耀)武( 扬 )威 左顾( 右 )( 盼) 三、缩写句子。
1.行走的是巡警。 2.话语博得了喝彩。
四、选词填空。 显然 不然 安然 突然 果然 毅然 1.我们要加倍努力。(不然 )就要掉队了。 2.狼牙山五壮士( 毅然 )跳下悬崖。 3.他的意见( 显然 )是不对的。 4.吃过中饭,天气( 突然 )变了。
5.由于他勤学苦练,( 果然 )学到不少技术。 6.只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心里才会( 安然 )。 五、片断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辨音组词。
喝hè (喝彩)hē(喝水) 当dāng(当心)dàng(上当) 2、、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坚定(坚决)(动摇) 清晰(清楚)(模糊) 崛起(兴起)(覆灭) 欺凌(欺负)(扶助) 3、我会用“抱负”造一个句子:
人要有远大的抱负,远大的理想,才能不断向前,功成名就。 4、第1自然段在文在是 过渡 段,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 5、朗读7自然段是,应该这样读( B )。 6、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词语。
(1)“有志者”的意思是_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_仿效,“周生”指_学习周恩来,“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 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2)“静静地”看出周恩来 正在认真思考,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 。 7、根据意思在文段中找词。 (1) (喝彩) (2) (铿锵有力)
8、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思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
答:他在想为什么而读书。
9、“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 心系中华的振兴。
10、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答: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11、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写下来。 答:提高能力,适应将来的生存发展环境。 (增长见识,学会认识处理复杂问题) (修身养性,培养健康积极的个人品格。)
12、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答: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周恩来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爱国少年。